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也是这样,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要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的道理所在,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副主任)汤建军。
应如何理解“打攻坚战”与“久久为功”的辩证关系?
汤建军:看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特别重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既需集中力量攻克难关险隘,亦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打攻坚战”与“久久为功”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理。
“打攻坚战”体现的是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决战决胜的坚定意志,贯穿其中的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打攻坚战”要求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当快则快、抓紧时间、抓好当下。比如,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硬骨头”,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又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竞争日趋激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国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机、高温超导等领域取得一大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优势,突破了一批战略高新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驾驶等前沿科技走在前列,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上更高水平。“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观。
“久久为功”强调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需要滴水穿石、持续发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系统工程。要认清任务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周密部署、稳慎推进、善作善成,不宜操之过急、简单从事。实践中,一些地方不顾实际大干快上,结果劳民伤财;一些领导干部急于求成,搞“运动式”落实,最终留下“烂尾工程”。这些教训深刻警示我们,缺乏战略定力的“快”,往往欲速则不达。真正的突破往往需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在科技攻关、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领域,尤其需要着眼长远,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快与慢的节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时代以来,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党中央确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作出长江“十年禁渔”重大决策;沿江省市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关改搬转化工企业,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得益于着眼长远的战略定力、狠抓当前的执行力,“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正造福世人。又如,国产大飞机C919,从立项到商业飞行历时16年,攻克100多项重大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翱翔天空。这些都是将“打攻坚战”与“久久为功”有效结合的典范。这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点和“遵循规律”的实践逻辑,体现了我们党对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规律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运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员干部把握“打攻坚战”与“久久为功”的辩证关系,既有抓紧快办的执行力,又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事要久久为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耐心。历史耐心如何体现在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汤建军: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与政治定力。
例如,谈及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有耐心,有历史的耐心”。改革是久久为功的伟大事业,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切忌脱离实际。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认准就干、说干就干的执行力,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同时,始终保持历史耐心和政治定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超前、不滞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部署的有关重大改革举措,很好地实现了改革任务的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积极主动,又扎实稳健,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毅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实际行动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又如,谈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稳步推进和接续奋斗。为此,“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在前面,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很多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乡村建设是长期的、复杂的、体量庞大的,乡村建设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细枝末节,不能大呼隆推进,需要拿出更多细心和耐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党中央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使城乡有别,各美其美。既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也做到蹄疾步稳、审慎稳妥,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党员干部应如何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汤建军:坚定信心,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对历史发展规律了然于胸,是保持历史耐心的底气所在。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正因为对历史进程有着“全景式”把握,因而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有着足够的理论自信和精神底气。只有对历史发展规律有着清醒认识,才能耐得住性子,对当下不悲观,对未来不冒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久久为功的宏伟事业,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知,坚持大历史观,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历史耐心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种空想,更不是一种懈怠,而是基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淀而成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
强化担当,勇于作为攻坚克难。保持历史耐心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历史主动性为代价,相反,保持历史耐心要以把握历史主动性,充分发挥历史主体性为前提。否则,保持历史耐心就有可能转化为历史长河中的止步不前,沾沾自喜,甚至最终演变为历史倒退的境况。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保持历史耐心,决不能一味等待、消极懈怠、畏首畏尾,而是要以对历史、对时代负责,对人民、对事业尽责的立场和态度,在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时代大势、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积极作为,只争朝夕、干在当下,将历史耐心转化为历史主动。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干下去。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锚定党的中心任务、聚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应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紧密结合实际,主动担当作为,善于顺势而为,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涵养情怀,心系人民无私奉献。保持历史耐心,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出了问题,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不可能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做到了这一点,保持历史耐心就有了牢固的价值支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急躁冒进,不急于求成,不为一时之名所惑、不为一事之利所急、不为一言之誉所扰,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决摒弃一切形式的心浮气躁、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
掌握方法,科学施策善作善成。干事创业既要有恒心,也要有科学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致广大”意味着从大处着眼,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决策。“尽精微”意味着从小处入手,出实招、办实事,把过程的各环节、各方面做扎实。这正是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所要做到的。要从战略高度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善于辨析复杂现象的本质与内在机理。不被乱花迷眼、不被浮云遮眼,排除一切干扰,在坚守中磨练耐心、定力。同时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从具体的现象中把握客观规律,在循序渐进中抓好落实,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内外环境、发展条件的变与不变,与时俱进地审视策略,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以适应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