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的眼光去洞察,用发展的眼光去眺望,才能看得清大势,看得准问题,辨得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涵盖城镇化、经济特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强调“保持历史耐心”,就是把正在做或者要做的事情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大浪淘沙,放到历史的大坐标和大背景下去观照,既谋长远又干在当下,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同时把握历史主动,并接受历史的检验。
中华民族坚信时间客观、历史公正,秉持“水滴石穿”“功不唐捐”等理念,有极大耐心接受时间考验,对历史的回报深信不疑。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发展节奏,保持历史耐心。坚定的历史耐心,体现为我们党面对长期性、复杂性历史任务而表现出的长远的历史眼光、稳健的战略安排、从容的精神品质。
历史耐心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恩格斯在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时说:“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渐进性过程,量变和质变的发展演绎中蕴含着对历史耐心的内在要求。历史耐心是对质变前积累性量变的耐心,是对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耐心。
历史耐心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定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小部分人、少数人的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不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不是走“先污染、后治理”“对外扩张掠夺”之路的现代化,而是走一条新路、实现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这彰显着历史耐心对质量互变规律所要求的方法论的鲜明贯彻:当事物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要坚决杜绝“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为未来的质变创造有利条件;当质变来临时,要坚决反对“因循守旧”,以免丧失质变的机遇,抓住时机达成“求进”“渐进”“推进”的目的,从而实现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那些打基础、利长远关系到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事,那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起来急不得、快不了,需要以极大的历史耐心,谋定后动、先立后破,稳中求进、行稳致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心浮气躁、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都会对我们的事业造成伤害。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增强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责任感,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历史和人民必将铭记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