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深刻揭示了党风与社风、民风的紧密联系。只有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固本培元,以示范引领凝聚共识,以文化浸润滋养生态,才能更好地以党风之清正,促社风之清新、民风之淳朴。
作风建设重在以上率下。“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是群众观察党风的重要窗口,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领导干部若搞形式主义,下面就会弄虚作假;若沾染官僚主义,下面就会照搬照套;若沉溺享乐主义,下面就会投其所好;若纵容奢靡之风,下面就会铺张浪费。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刹住“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再到遏制“车轮上的铺张”,背后的关键密钥正是“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正是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牢牢抓住“关键少数”,才能紧紧握住作风建设的“牛鼻子”;只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带动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见贤思齐,让清风正气在层层传导中蔚然成风。
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是一蹴而就的“闪电战”,而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离不开科学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保驾护航。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扎紧“钱袋子”,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规范“餐桌礼仪”;从《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为基层减负,再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破除形式主义顽疾,一系列制度规范密集出台,编织起严密的制度网络。这些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划定行为“红线”、标出纪律“雷区”,清晰界定“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让广大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作风建设要融入日常。当前,全党上下正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将作风建设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让优良作风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就要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抓起。从按时上下班、文明用语,到深入基层调研、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从规范文件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到严守廉洁纪律、杜绝“微腐败”,每一个环节都关乎作风形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是作风建设的具体体现。只有从点滴做起,才能积小胜为大胜,让优良作风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