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全球学术研究格局,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具有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技术工具,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以来注重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人工智能的引入为学科研究提供了数智化转型的新路径。然而,技术应用的普及也带来了技术门槛、数据隐私和伦理价值等挑战。
为抓住机遇,也应对挑战,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采取积极措施。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数据库的建设需以技术为翼、以问题为锚,要借助AI技术提升效率,更需坚守学科主体性,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陷阱。
首先,加强技术培训与跨学科人才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定期举办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课程,提升研究者的技术素养。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系列课程,吸引大量研究者参与。同时,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清华大学设立了“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专项研究基金,支持跨学科团队开展相关研究。
其次,建立各学科专题知识数据库。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需通过构建专题知识数据库,实现知识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与智能化应用。顶层设计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数据库服务大局建设定位。建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核心框架,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及国际前沿理论资源,通过各学科知识库和“中国实践案例库”“传统文化思想库”等特色模块形成中国特色自主体系;在数据整合上,通过引入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开发智能问答、文献摘要生成、理论关联分析等功能,通过跨学科技术协作,联合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团队,开发面向社科研究的专用工具链,构建多源异构数据的协同机制;在机制保障上开展知识产权与数据确权研究,探索“先使用后付费”“赋权+收益共享”等机制,平衡科研人员、机构与社会公众的权益,同时建立以“创新能力+实践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鼓励学者参与数据库建设,并将其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与科研考核体系,构建开放共享与权益平衡的生态;在应用场景上,通过数据库的智能检索与知识推理功能,辅助学者快速定位理论空白,生成跨学科研究假设,也可将数据库应用于基层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让文化与科技融合更好服务学术创新与社会治理。
再次,完善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机制。制定明确的数据安全政策,规范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发布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管理办法》,明确数据安全要求。此外,采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处理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某研究机构在分析数据时,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加密,有效保障了数据安全。
最后,深化技术伦理与人文价值研究。制定人工智能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伦理准则,明确技术应用的伦理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伦理指南》,为相关研究提供伦理规范。同时,对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某智库在舆情分析前进行了社会影响评估,避免了潜在风险。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