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来源 新湘评论

新湘评论|李晖:发挥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我们党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认识、把准方向、精准施策,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认识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民营企业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和具体表现。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明确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其存在和发展是唯物史观在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引擎。从最初的个体经济破土萌芽,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支持民营企业,以更大力度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5月,全国民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92%以上;入围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34家。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加速涌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澎湃动能。

民营企业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部分民营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一些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市场准入和要素获取等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要看到,这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活、市场敏感度高、创新动力强的独特优势,让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准确把握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中的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增”与“存”的关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坚持民营企业做优增量与提质存量并举,形成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良性发展格局。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在半导体设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多点突破,释放科技创新的巨大活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民营企业从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正确处理“近”与“远”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当前急难愁盼问题,又要建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出台立竿见影的纾困举措,帮助民营企业短期渡过难关“解近渴”。另一方面,要注重制度建设和环境优化,为民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蓄远水”。

正确处理“放”与“管”的关系。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关键在于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一方面,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壁垒,让民营企业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在更多竞争性领域、更多国家重大项目中勇挑重担。另一方面,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民营企业有更大发展空间。

正确处理“亲”与“清”的关系。“亲”和“清”本质上是干事和干净的关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促进“两个健康”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领导干部既要胸怀坦荡、主动作为,把服务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又要保持清白纯洁、守住纪律底线。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既要道实情、建真言、献良策,积极反映当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又要讲正气、走正道,摒弃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念头。

精准推动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敢作善为、善作善成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升级。强化技术创新攻坚。鼓励科技型民营企业加大基础层和关键技术层的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培育颠覆性创新的先发优势。深化产业融合应用。引导民营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全流程,加速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严守科技伦理底线。推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合规可控。

全面落实“非禁即入”,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逐步放宽能源、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准入限制。推行“机器管招投标”模式。搭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加快推行机器管范本、管招标、管评标、管监管的“四管模式”,破除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完善投诉处理与效能评估。建立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线索征集平台,完善“接诉即办”限时响应和整改反馈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

优化投融资环境,有效缓解流动性约束。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支持政银合作建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为轻资产创新型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支持。探索“民企专享贷”模式,建立白名单制度,实现“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推行“智慧金融”服务。开发企业融资智能匹配系统,整合部门数据构建企业信用画像,实现融资需求精准对接。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探索为小微企业提供“301”模式贷款。构建连环债清偿机制。搭建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账款的统计系统,全面摸清底数,构建连环债清偿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加快出台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具体办法。

创新政策落地机制,确保惠企红利精准易达。健全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机制。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政策资讯“一键直达”、扶持项目“一窗申报”、融资需求“一站对接”。推行“免申即享”兑现模式。探索对认定类、指标明确的政策项目,通过数据共享、智能核验等方式,实现“无感申报、自动兑现”。构建政策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建立政策实施后评估制度,健全企业诉求闭环管理机制,及时优化调整政策。

健全尊商亲商机制,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沟通渠道。推行“企业服务日”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打造“政商云”数字平台。探索建立民营企业“亲清指数”评价体系,将惠企政策执行、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关键环节纳入数字化监管。完善亲清制度体系。探索制定《亲清政商交往行为规范》,形成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和倡导清单,对三张清单落实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