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 来源 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闫仲勇:用改革这把“万能钥匙”,引领我省园区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空间,在产业孵化、产业聚集、产业服务以及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湖南正着力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园区优势,聚合要素、凝练特色,将推动“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闫仲勇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发展,发展的支撑靠产业。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就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没有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是经济建设尤其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是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要平台。2022年,全省139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以占全省约0.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36.3%的地区生产总值、72.5%的规模工业增加值、83%的进出口总额、71%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8%的税收,为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格局和发展新要求,对标新定位,应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着力开展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引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优化规划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产业园区必须坚持以制造业为主体,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当前,我省园区产业规划布局还不完善,比如新兴产业布局有盲目性,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比重还偏低等。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全省园区产业规划布局。

对园区产业定位再精准。省委、省政府明确构建了“4×4”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我省产业的总图谱。这并不意味着各市州、各园区眉毛胡子一把抓,16个方向样样都搞。相反,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从这张“总图谱”中找准产业定位、确定主攻方向。比如,仅“先进制造业”就涉及31个行业大类,其关涉范围已经很大、很广泛。因此,产业园区定位更明确、更具体,就更容易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2023年上半年,江苏昆山市着眼园区“二次开发”转型提升,推出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发展行动计划,打造产业规划清晰、集聚度凸显的特色型、品牌化园区。湖南在推进园区产业定位时应学习借鉴昆山等地成功经验,立足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和园区产业基础、特色优势,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品牌和特色,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显示度。

对园区产业数字地图编制再提速。为明晰产业布局,上海、广东等地积极开展产业地图编制工作。上海每年发布《上海市产业地图》,2022年上海产业地图包括138张产业现状图和产业未来图,形成了3批53个特色产业园区地图,依托产业地图着力发展主导产业。湖南可围绕园区资源禀赋,开展“园区产业集群描绘计划”,搜集与产业集群发展、园区社会经济特征、商业环境质量相关的数据,积极绘制发布园区产业集群数字地图,并结合区域优势、配套环境等调整相关布局,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品牌显示度高、创新浓度高、经济密度高的“产业园区”。

创新运行机制,着力构建专业化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省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定程度存在“机关化、行政化”倾向,部分园区编制臃肿,社会事务负担重,难以聚焦主责主业。从历史经验来看,没有一个放到各地都管用的、最好的模式,也没有一个不同时期都管用的、最好的模式。湖南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根据当前园区的规模、发展阶段,重点在管理和运营两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管理体制突出“去行政化”。江苏多地先行先试开展园区“去行政化”改革,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职能重构。如扬州开展推广“开发区+功能区”“一区多园”“区镇合一”的开发园区发展模式,泰州推进“两集中三剥离”,苏州工业园区探索开发区体制、行政区职能、自贸区使命“三区融合”的发展新路径,推动大部门制优化升级。湖南可在借鉴这些经验基础上,探索园区大部门、扁平化、聘任制管理模式,理顺开发区与行政区关系;精简整合开发园区职能机构,探索“开发区+功能区”发展模式,积极推广省级以上园区对乡镇工业集中区或功能园区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发展;探索“区镇分设”等发展模式,明确开发区与所在乡镇(街道)的管辖边界、职责定位,推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推动园区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瘦身健体、强筋健骨,切实提高园区运行效益。

建设运营突出“市场化”。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张江等园区通过成立园区运营集团公司,实现了园区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深圳、上海、海南等地一些园区通过设立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的管理局的法定机构,以此行使管委会的职责,实现园区运营的市场化。湖南园区可结合自身特点,有序推进政企分离、管运分开,探索“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积极引导有意愿、有实力、有资源的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运营。

开展要素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支撑体系

提升园区要素资源的效率,需要积极开展园区要素市场化改革。

探索全员聘用制改革。为提高园区干部工作积极性,江苏、山东、浙江、湖北等地积极试点园区干部全员聘用制,我省长沙、湘潭、郴州、娄底等市州的部分园区,也先后以“岗位全面聘任、身份档案封存、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等为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下一阶段,应当在全面总结园区全员聘用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鼓励条件成熟的园区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园区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园区,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全省园区用人改革进程。探索绩效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建立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税收增长等绩效挂钩的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畅通园区干部流动通道,进一步激发园区干事创业活力。

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浙江的“标准地”改革、“亩均论英雄”改革,上海的“产业上楼”、零星低效用地成片改造,都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的成功之路。湖南应抢抓国家重新核定园区用地面积的机遇,优化亩均效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把亩均效益作为园区扩区、调区、升级、退出的重要依据,以改革的办法倒逼园区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用地标准,建立“标准地”指标体系和出让制度,试点新批工业用地按照“标准地”出让。鼓励土地混合利用,创设产业综合用地(M0)类型;深入推进“工业上楼”,引导支持生产规模小、占地面积大的企业退出用地,向工业地产集聚;支持零星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探索零星低效用地通过整合、置换等方式实现成片改造。

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安徽构建的“基金丛林”,上海、山东等地推行的“园区贷”,贵阳推广的“资金池”,都为园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湖南应鼓励园区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健全由母基金和若干子基金组成的“基金丛林”,探索设立风险资金池,支持园区联合银行加速推进“园区贷”产品落地,为不同类型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题。同时,要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统筹用好各类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叠加放大效应。

推动生态融合,着力打造一体化配套体系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位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九大任务之首。推进科技在产业、经济方面的引领作用,必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当前,园区融合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难题,如一些远离城区的园区在知名学校、三甲医院、五星级酒店等高端城市配套方面较为落后,园区产学研金结合还不够紧密。湖南要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镇布局,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推进园区实现产城、产金、产教、产研四个融合发展。

加快产城融合步伐。上海张江园区从工业园区发展为高科技园区,再从一个高科技园区发展为科技城,就是一个产城融合的过程。湖南应重点推动长沙高新区等体量大、发展较为成熟的园区加快产城融合进程,解决园区学校、医院、商场、住宅小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少的问题。同时,为其他尚未达到产城融合阶段的园区,在规划上预留空间。

加快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积极借鉴深圳采取“自下而上”的企业需求驱动和“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动布局相结合方式的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建立健全融合发展平台,完善融合发展制度和政策,加快产教、产研、产金融合,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园区集聚,逐步形成以园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与开放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