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6

湘学溯源媒体行•“东南大贤”张栻

 

 

书,是有力量的,因为它吐纳了人类的文明;庭院,也是有力量的,因为它用千年韧劲弘扬了一种文化。

湘学溯源媒体行•“东南大贤”张栻(图1)

岳麓山脚,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如同一座文化昆仑,坐落在游人面前。812日,“湘学溯源媒体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了这里。

湘学溯源媒体行•“东南大贤”张栻(图2)

书院集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门、堂、斋、轩、楼,每一样建筑都是那样的轻盈,而空气却很厚重,让人觉得吸进去的是文化,吐出来的是底蕴。

跨入书院前门,是一个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青瓦顶,空花琉璃脊,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名为赫曦台。1167(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寿”字写得龙飞凤舞,颇有韵味。

湘学溯源媒体行•“东南大贤”张栻(图3)

 从赫曦台往里走,便为书院大门,抬头可见相传清嘉庆年间的师生妙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正可谓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穿过大门,二门映入眼帘。它采用五间单檐悬山结构,中间开有三张门,花岗石门框;左右为过道,通南北斋舍。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二门的背面也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湘学溯源媒体行•“东南大贤”张栻(图4)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院落的中心位置,是古时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又称“静一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堂内傲然端放的两把座椅,似乎仍保留着来自朱熹、张两位绝代大家的余温。

“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将山脉传承,岳麓书院却将精神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庭院不断地将精神物化。一座寺碑,一对楹联,哪怕是一片树叶或是一块瓦片,都承载起一段历史,一段精神。

湘学溯源媒体行•“东南大贤”张栻(图5)  

一座残破的断碑,可以回响李邕“学我者死,似我者俗”的惊世狂言;一块裂开的瓦片,可以见证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中的壮志凌云。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儒家之道的重构,到王船山的“器变道亦变”;从魏源的洋为中用,到曾国藩的笃实学风;从民国初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手谕的“实事求是”校训,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所推崇的“唯实”思想路线,一代一代的湖湘学人将一种精神进行了传承。

从立在讲堂两侧的“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到悬挂门檐的“实事求是”、“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从《岳麓书院记》到《岳麓书院学规》,这座庭院灵魂的脉络始终清晰明了。

湘学溯源媒体行•“东南大贤”张栻(图6) 

院内文庙门前的两尊笑狮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轮回,见证了多少位“麓山巨子”的横空出世,有着“南国儒林第一人”之称的杰出思想家王夫之、“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魏源,“成帝王之业,修自己之德”的曾国藩,以及革命志士和先驱唐才常、杨昌济等,他们纷纷从岳麓书院走向世界,为湖湘大地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为中国历史书写了壮丽篇章。  

逝者如斯,先人丰功伟绩的背后,谁又知道,这座庭院一直在注目着———将他们的精神、遗志,一点一滴地物化成一砖一瓦、一土一尘……

 

【张栻与湘学】

 

岳麓书院:“理学—书院”一体化的典范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湘学研究院副院长)

、朱熹、陆九渊、吕祖谦是南宋四位著名的理学家,他们主持的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四所书院,分别为“南宋四大书院”,也促进发展了南宋著名的四大理学学派:湖湘学、闽学、婺学、江西学。这是“书院——理学”一体化之后的必然结果。因此“南宋四大书院”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书院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又标志着理学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到此时已经成熟、定型,并体现出它的办学优势,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办学形式。理学,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具理论色彩的儒学,到此时也已经成熟、定型,完成了它的理论建构,不久就成为历朝统治者所推崇的国家哲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宋四大书院”中,张主教的岳麓书院最早成为理学基地, 其在教育宗旨、教学方法、组织功能上都有特色,因而不仅和官办学校区别开来,也和北宋书院区别开来。这样,岳麓书院就不再只是官学的代替物,而有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岳麓书院的这一系列特色,使得它能够迅速成为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为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在“理学—书院”一体化过程中,岳麓书院具有某种典范作用。

(《湖南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