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

朱有志院长一行赴河南、安徽、江苏调研中国农村集体经济

    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为了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同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07AJY018)获取一手资料,课题组组长朱有志院长带领课题组成员陈文胜、陆福兴、肖卫等于2008年8月中旬对河南的南街、刘庄、北徐和龙堂,安徽的小岗村,江苏的华西村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经营方式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进行全面调研。为了加大调研力度,还邀请河南、安徽、江苏社会科学院与村庄所在县市的宣传部有关人员进行了联合调研。

   8月19日,课题组走进了河南省临颍县的南街村。在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南街党委副书记介绍了南街村的发展来历程和经营思想。南街村共有848户,3180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组建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而后年产值突破16亿元。据临颍县宣传部长介绍,南街村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职工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凝聚力,营造了浓厚的昂扬向上的集体主义氛围。全村党员干部、职工村民发扬“二百五”的“傻子”精神,坚持“外圆内方”的治村方略,人人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党务、村政、企管、教育、民兵、治安、工会、共青、妇联、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均受到了党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称赞。

朱有志院长一行赴河南、安徽、江苏调研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图1)

    随同人员介绍,“强村经济”是临颍县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临颍县宣传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课题组对该县的北徐庄河龙堂村进行了访谈和调研。北徐庄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北徐庄依托农村资源优势,从小型村办企业开始,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北徐集团,走出了一条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核心产业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粮食加工、副食品生产、饲料加工销售、生猪饲养、种猪繁育推广、生猪屠宰分割、低温肉速冻食品深加工和沼气发电、各项资源综合利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而具有儒商气质的龙堂村龙云集团董事长郭自安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他认为,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主题,农村集体经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经济不代表集体经营,集体经济的发展应该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寻找经济亮点,形成比较优势。龙云集团一直贯彻凝聚、务实、节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践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行业标准化、团队精英化的发展模式。目前,龙云几天每年完成产值近10亿,实现利税过亿元。

   8月20日上午,我们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相关领导与农经所副所长李铜山教授的陪同下,前往慕名已久的河南刘庄。在车上,李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刘庄发展的基本历程,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紧靠107国道。全村现有355户,1641亩耕地。如今的刘庄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和河南省旅游景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刘庄率先实现小康,20世纪90年代开始向现代化逼进,家家有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全套电器,还享受 住房、上学、医院等10多项福利,同时还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07年,工农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资产负在债率小于4%,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上缴税金近亿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到达刘庄后,村妇女主任介绍了刘庄老支书史来贺同志带领全村群众干部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一个昔日贫穷的刘庄,建设成一个闻名遐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辉煌历程,让人深受感动,深受启发。

    通过对河南几个典型村庄的调查后,朱有志院长例行“白天调研,晚上讨论”的惯例,课题组成员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认为,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功与否,一个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的领导人物是关键;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回避农村所有制的产权问题、集体组织的内部激励问题以及经济体的规模问题;接下来的调研应该更多的关注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机制问题。

    8月21日,课题组成员经过长途奔波来到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相关人员和凤阳县宣传部部长等人员的陪同下,课题组成员对小岗村进行了调研。据该村史书记介绍,1978年该村18户农户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从此,中国掀起了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改革热潮。2006年小岗村把分到各家的土地“反租”回村集体,走集体化、规模化的农业现代道路。其中400亩葡萄种植基地,实践“农户+生产基地+公司”的产业化道路,取得较好的经营效益,每亩的毛收益在3000元左右。无论是30年前的包干到户,还是如今的规模化的统一经营,都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

朱有志院长一行赴河南、安徽、江苏调研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图2)

    8月22日,课题组成员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协助下,由无锡市和江阴市宣传部的相关人员陪同,对具有“天下第一村”之称得华西村进行了调研。在座谈会上,吴仁宝书记对华西村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华西村1961年10月建村,全村380户,1520人,占地0.96平方公里,是中国总面积的千万分之一。50年来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走集体化道路,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改革开放后,华西村实践“一村两制”,发展合资、合作联营、股份、私营等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全村现有资产160多亿元,一、二、三产总产值人均300多万元,比建村初期人均300元,增了一万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华西党群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推动华西“三农”变“三化”,即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

朱有志院长一行赴河南、安徽、江苏调研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图3)

课题组与华西村支部书记吴仁宝合影

   通过对几个典型地区的调研,课题组认为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方向如下:

   一是在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下,尊重农民公共选择的集体智慧。不管是集体统一经营,还是家庭分散经营,只要坚守集体所的所有制不改变,都牵涉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只要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完善各种微观激励机制,达到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监督和激励,以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因此,尊重农民集体的智慧和公共选择,让农民自己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需要。

    二是给予农民利用资源禀赋的机会和自由是促进农村集体经营的基本前提。土地是农民福利的根本,土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土地产权的明晰,土地拥有者可以占有、使用、受益、转让、抵押、继承,建立排它性的产权,保护土地所有者权益,鼓励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促进土地适度集中,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同样,改革户籍制度,保护农民自由迁徙,打破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改革教育体制,保障城乡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只有一系列改革的综合治理,给农民以机会均等,“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发展政府应有的行为。一方面要保护产权和自由交易,这是政府最神圣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弥补“市场失灵”,利用公共财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发展创建平台。(肖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