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0

七七○团垦荒大凤川

1943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〇团团长张才千、政委宋景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率领1100多名指战员,进驻华池县大凤川、小凤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荒屯田活动。

早在1940年冬,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就亲赴大凤川勘察地形,准备开展开荒屯垦活动。旅部先在大凤川设立了拓荒生产处,1941年春,调七七〇团1个连队开展试验性小范围的屯垦活动。1943年春,七七〇团全体指战员先后奉命开往大凤川开荒屯田。

七七〇团初到大凤川,指战员们的生活非常艰辛,他们挖野菜、打野兽度过粮荒;搭草棚、挖窑洞驻扎宿营;剥榆树皮编草鞋;用废铁打制工具,接着掀起热火朝天的开荒种地竞赛高潮。他们每天早晨鸡叫二遍就上工,晚上点灯时分才收工,平均每天挖地12个小时左右,每人每天平均挖3亩多荒地。八连连长刘海清创造出每天挖荒地4.8亩的成绩,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七七〇团指战员还利用凤川水源充足、水质好的有利条件,种出了陇东稀有的水稻。

第一年春天,七七〇团共挖地两万多亩,并且种上了玉米、糜子、谷子、豆类、洋芋及荞麦等庄稼,打粮一万多斤。夏忙、秋忙过后,又开始盖房挖窑,仅半年时间,就盖房360多间,挖窑洞100多孔。当年就基本解决了全团的食宿问题。团部领导为了改善指战员的生活水平和条件,开展饲养、采集、挖药、割漆、酿酒、纺织等各种副业生产;建起了供给部、卫生所、澡堂、俱乐部等。在七七〇团的努力下,昔日的“野山僻壤、林木参天、人烟无几、兽群遍行”的荒凉之地,迅速变成了“粮食仓满、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革命家务日趋巩固”的“鱼米之乡”。大凤川冬季非常寒冷,为了解决指战员的取暖问题,七七〇团还分批组织人员烧木炭。

秋忙结束后,除了盖房挖窑的时间,部队还搞了大约5个月的军事训练,主要内容是跑操、扔手榴弹、射击、匍匐前进等演习。做到了农忙生产,农闲训练,培养实力,军农结合。

1944年11月,七七〇团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离开华池县大凤川,在延安集结,整编后向豫西嵩山地区出征,奔赴抗日前线。在两年10个月的时间里,全团开荒3.4万亩,生产粮食数千石,不但改变了部队的生活条件,还把多余的粮食送到延安,有力地支援了边区建设和抗日前线,并大大减轻了陇东分区群众的负担。

作者:刘志洲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