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2

汤建军:《粮仓洞庭》揭秘“湖广熟天下足”

af70061fec6f4432bc85a7ee7d95274c.jpg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神奇而瑰丽,古往今来令人神往。

大美湖南因处大湖之南而得名,因而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它位于长江南岸,湖南省北部,北面与湖北江汉平原相接,界湘鄂两省之间,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北有淞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湖区的范围根据自然形势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大通湖,及其他小湖泊。洞庭湖平原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气候适宜,肥沃的土壤,这为该地区赢得“湖广熟天下足”美名提供了优良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洞庭湖不仅关系到湖南的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作为“长江之胃”“长江之肾”,既是长江洪水重要的调蓄场所,也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洞庭湖区被誉为“鱼米之乡”,这里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洞庭湖区考古发现的一大批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洞庭湖区远古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繁荣生息。八十垱遗址内发现了大量完整形态的稻谷、稻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为科学完整地认识“古栽培稻”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群体特征与地位,认识原始农业的真实面貌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洞庭湖区原始农业由此开端,从中可以探明湖区原始农耕文明的起源。

洞庭湖水域辽阔,水生生物繁茂,鱼类资源丰富,渔业在洞庭湖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湖南省考古部门在澧县梦溪三元宫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遗址中,发现有烧焦的鳡鱼骨骼,证实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洞庭湖区先民即已捕鱼为食。先秦时期洞庭湖区即以产鱼著名,《战国策·楚策》称蔡圣侯好食“湘波之鱼”,《史记·货殖列传》称这一带“民食鱼稻”,《汉书·地理志》则称湖区居民“饭稻羹鱼”等等,这即为“鱼米之乡”的由来之一。

溯源千年湖湘农耕文明,如果说楚国统治时期是洞庭湖农业开发的第一个高峰期,那么秦汉时期,湖区农业生产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为后来湖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洞庭湖区还没有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原因在于湖区居民人数并没有大规模增长,且半数以上的居民以渔业为生,周边耕地面积充足,不需要填湖造田。

宋元时期洞庭湖区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方式,代表了当时湖南农业生产的最高水平。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粮食产量的增长,宋元时期洞庭湖区已成为全国比较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明清以来“湖广熟,天下足”名扬神州,更加彰显洞庭湖区作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根据《清实录》记载,清代从湖南外运粮食用作兵粮、赈灾、漕粮等项目的共有三十多次,全国约十一省区成为湖南粮食的接受地,而这些粮食很大部分出自洞庭湖平原。由此可见洞庭湖平原水稻生产兴盛,实际上成就了洞庭湖区“天下粮仓”的崇高地位。

近代以来,洞庭湖区农业在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抗日战争爆发的恶劣环境中艰难前进,湖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构成较为稳定的多元农业生产体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洞庭湖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洞庭鱼米乡”的美誉意味着湖区人民的温饱乃至富足的生活,洞庭湖区成为中国粮仓的悠久历史一直熠熠生辉,这是古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贯追求和向往。

时至今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依旧是该平原地区的宝贵资源,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水产水利资源丰富,而大湖治理与开发的水利工程就是这里农业生产的命脉。洞庭湖周边各县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兴修了大量堤、垸、障等防洪灌溉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为粮仓洞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以确保湖堤坚固,化水患为水利,达到保障洞庭湖区农业生产丰收、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洞庭湖是历史大湖、思想大湖、文化大湖,更是经济大湖。它作为中国粮仓由来已久。新时代新征程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洞庭湖平原及其人民责无旁贷。基于此,由湖南省档案馆牵头,组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毛健副研究员撰写《粮仓洞庭》一书。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钟君大力支持,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档案馆原党组书记、馆长叶建军与我担任丛书主编,并负责选题、论证、修订、定稿。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引用了近五十年来洞庭湖平原农业考古报告以及《湖南经济通史》《洞庭湖志》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等档案馆为本书提供了相关档案资料。湖南省档案馆编展部主任庄劲旅、副主任张敏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斌研究员为本书的编撰和出版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期耀老师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编辑眼光,确保了本书的质量。

《粮仓洞庭》是继《古今洞庭》《策论洞庭》《地图洞庭》《大美洞庭》《诗歌洞庭》等档案里的洞庭丛书之一,主要阐述洞庭湖区成为“天下粮仓”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选配百余幅反映湖区农业生产的档案图片,以此展现洞庭鱼米乡秉承“守护一湖碧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自觉担当粮食主产区责任,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积极探索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新模式。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