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来源 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李斌:湖南抗战与伟大抗战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湖南战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伟大抗战精神。抗战期间,湖南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积极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伟大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抗日救国旗帜下,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士纷纷来到湖南,把文化工作与抗日救国结合起来,使湖南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最早、声威最壮、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长沙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传播中心。

一是抗日团体涌现,万众一心。“九一八”事变后,湖南各界以实际行动抵抗日军侵略。1931年9月23日,长沙200多名学生、教师、工人宣传队员走上街头,揭露“九一八”事变真相,宣传抗日。9月25日,长沙近20万人举行反对日本武装侵华示威大会。1932年,淞沪抗战的消息传来,湖南全省沸腾,长沙全市罢工罢市。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湖南各族各界,引导湖南抗日救亡运动向纵深发展。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新四军驻平江通讯处和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活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遍布全省的300余个抗日团体大多数建立了党支部,共产党员在其中起到骨干作用,组织反日宣传队深入大街小巷、村落农舍,唤起民族的觉醒。

二是文化动员、担负使命。抗战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教授、学者,如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朱自清、田汉等700余人汇聚长沙,他们“不作战时古城的难民过客,而作抗日烽火的文化传人”“用集体的力量去担荷民族抗战的文化任务”,在三湘大地广泛播撒爱国救亡的种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文化教育机构迁入湖南,促进了湖南抗战文化的发展。125家出版社、书店纷纷出版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抗战论著。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长沙创办了40多种报刊,发表宣传抗日救亡的报道和文学作品,激发人民的昂扬斗志。

军民协同、共赴国难: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大的会战有22次,其中湖南就有6次,包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在湖南战场,军民团结一心,共铸抗日钢铁“长城”,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中华民族气节。

一是参军抗日,奔赴前线。淞沪抗战伊始,湖南人民即以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掀起奔赴抗战前线的热潮。广大城乡青年,特别是各学校学生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1932年3月7日,湖南“青年反日铁血救国团”援沪第一大队数百名青年开赴苏州,参加修筑第二道防线工事。省公路局先后派出三批汽车和技工北上前线参加抗日运输工作。湖南是全国投入部队最早、兵力最多、作战最勇敢的省份之一。抗战期间,湖南共征募兵员210余万,占全国征募总数的15%,居全国第二位。前线记者们在湘北战场亲历各种感人至深的抗战场面、目睹无数士兵浴血奋战和老百姓舍生忘死的场景时,由衷地感叹:“士兵之忠勇用命,壮烈牺牲,老百姓之协同合作,实为历次战争所仅见。”可以说,湖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是同舟共济,不惧生死。三湘七泽,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1938年冬,湖南开始遭受血战,湖南人民始终不屈不挠,英勇抗敌。中国共产党将湘鄂赣、湘赣和湘粤赣边界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全省近40个县组织自卫队和数百支游击队,与八路军南下支队和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相配合,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兵力。全省先后有100万民众组织侦察队、交通队、敢死队、义勇队、战地服务团、救护队、慰劳队,支持守军作战。正如《香港星岛日报》在对湖南抗战报道中所指出的:“抗战之所以能够一天比一天接近胜利,固由于前方将士的流血效命和后方民众的出钱出力,但各党派、各阶层的团结一致,和衷共济,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力的因素。”

自立自强、攻坚克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面对强敌入侵,湖南人民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积极从事生产建设,节衣缩食,救死扶伤,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一是发展实业,自力更生。“九一八”事变后,在“提倡国货、发展实业”的激励下,湖南兴建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1932年至1936年,数十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兴建。此外,还有一大批从沿海、沿江地区转移到湖南的工矿企业。随企业来湘的机械、化工、电器、纺织、矿冶等领域科技专家有1400余人。在兴建和建设工矿企业的艰难历程中,湖南人民艰苦奋斗,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九一八”事变后,长沙各界反日情绪高涨,严厉查处“仇货”,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与此同时,湖南人民发起国货运动,提倡发展实业,使湖南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

二是捐钱捐物,救死扶伤。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国人迅速抵御外侮”。湖南人民积极响应,掀起“毁家纾难”“捐款劳军”“募捐购机”热潮。“七七”事变后,在中共各级组织和爱国人士的推动下,湖南人民积极献金献物,一年内捐款400余万元。1941年秋至1942年5月,全省捐机款逾700万元,可购飞机50架,居全国之冠,体现了湖南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担当精神。湖南人民舍己为人,及时安抚伤兵、难民,极大地鼓舞了浴血奋战的将士,稳定了战场后方。武汉会战后,负伤士兵和流亡难民源源不断来到长沙,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和救济。长沙会战期间,各服务团体在衡阳车站码头服务前线转来的负伤官兵。救助活动的开展,维护了战时社会秩序,激励了抗日士气。

自信勇武、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日军对湖南各地疯狂轰炸、掳掠焚烧、奸淫抢劫,实施细菌战、毒气战,制造了成千惨绝人寰的“惨案”“血案”。但日军的穷凶极恶,不仅没有击垮湖南人民,反而更磨砺了湖南人民的抗日决心,增强了抗战的必胜信念。

一是坚定信念、鼓舞士气。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途,也为湖南战场带来希望。周恩来多次在长沙发表讲话,激励人民团结御敌。为宣传长沙会战、鼓舞士气,国内外报纸、电台记者云集长沙。《湖南国民日报》指出:“我们旧的文化和新的文化在敌人的炮火中交织着,更英勇更有力地成长起来了。”《新华日报》指出,长沙大捷给全国将士以战则必胜的兴奋,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三湘大地的人们历经抗战烽火,更坚定了抗战必胜信念。

二是抗战到底、全面胜利。湖南人民坚信抗战必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敌御侮篇章,取得辉煌战绩,促使华中战局稳定数年之久。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既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第一次获得空前胜利的战役,又是当时整个同盟国战场唯一取胜的战役,鼓舞了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必胜信心。湘西会战的胜利,成为日军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收缩的转折点。芷江洽降,宣告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湖南战场,数十万日军陷入人民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日军发出了“湖南人自尊心强”“富于尚武风尚”的慨叹!而日军所谓的“自尊心”“尚武”,正是湖南人的自信、自强。湖南人民对日军的打击和胜利,正是源于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团结御敌、浴血奋战,凝聚起伟大抗战精神和强大的民族精神。湖南的贡献、牺牲惊天地、泣鬼神。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壮阔进程中。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