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余年党史的壮阔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锻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精神武器——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思想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准确把握共产党人“心学”的理论渊源、实践逻辑与修炼路径,对推动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从“两个结合”看共产党人“心学”的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诞生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修身齐家”等理念则为“心学”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断在“心学”的建构中体现得尤为鲜明。例如,传统儒家“心学”强调“致良知”,但其唯心主义内核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存在根本差异。共产党人的“心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将“党性”作为核心命题,既吸收传统文化中“修身为本”的合理成分,又剔除其脱离社会实践的局限,实现对传统“心学”的扬弃与升华。延安时期,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正是这种融合的生动实践,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又注重个人品格的锤炼。百余年党史中,“心学”的每一次发展都与“两个结合”紧密相连。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又以文化血脉滋养理论创新。这种双向互动,让“心学”既具备科学理性的筋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
百余年党史中的“心学”实践图谱。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玄思,而是熔铸于血火考验与实践磨砺的精神锻造史之中。在革命年代,延安窑洞中的整风运动开创了“心学”修炼的经典范式。毛泽东同志亲自审阅和选定的《整风文献》,要求党员干部“用自我教育或自我批评的方法,教育人民”,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思想净化。张思德烧炭等事迹,则以具体行动诠释了“心学”的至高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改革开放时期,“心学”修炼聚焦于抵御物质诱惑与价值迷失。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到黄文秀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的坚守,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用行动证明:党性修养不是抽象教条,而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知行合一。当前,“心学”修炼更与治国理政深度融合。面对百年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同志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心学”教材,让学员在八角楼的油灯下感悟初心;中共湖南省委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开展“走找想促”活动,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解决改革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共产党人的“心学”见之于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具体行动中;基层党支部通过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惠民实效。这些实践表明,“心学”既是精神灯塔,又是党性教育教材,更是行动指南。
新时代“心学”修炼的三重维度。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需要把为民初心、为公正心、对党忠心、赤诚民心统一起来,把握理论淬火、实践磨砺与制度约束的辩证统一。理论淬火筑牢信仰之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心学”的根本支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研读《资本论》至书页破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彰显了理论武装的极端重要性。新时代党员干部更需以“工匠精神”钻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和“六个必须坚持”中汲取智慧,特别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防止“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停在过去时”。实践磨砺锻造钢铁意志。王阳明倡导“事上磨练”,共产党人则将基层一线作为实践场所,倡导党员干部要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上“磨砺”。谷文昌带领东山干部群众治沙造林,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植树,朱有志离岗后拒绝百万高薪聘请却选择分文不取、扎根开慧村美丽乡村建设,他们的实践揭示:党性的纯度需在攻坚克难中检验,信仰的高度要在为民造福中彰显。当前,乡村全面振兴、科技创新攻关等重大任务,正是新一代党员干部“墩苗壮骨”的实践课堂。制度约束扎紧纪律藩篱。从延安时期《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度始终是“心学”修炼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中央八项规定、巡视巡察等机制,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闭环。这要求党员干部既要以“慎独慎微”涵养道德自律,更要以“制度敬畏”筑牢行为底线。
以“心学”之光烛照复兴征程。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起点,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注解,又被赋予更重大的历史使命。面对多元思潮冲击,需以“心学”巩固精神防线。从“躺平”心态到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歇。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重塑认知的今天,更需用“心学”校准价值坐标,防止“算法”取代“心法”、“流量”冲淡“能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以“心学”凝聚奋进力量。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自觉,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心学”为现代化注入独特文明基因。雄安新区建设中,数万建设者的拼搏,正是“小我融入大我”的当代写照。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是“强党兴国之学”,又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建功立业之学”。当每一位党员都能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修身正己,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履职尽责,我们党就能始终赢得历史主动,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奇迹。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新时代的“心学”修炼,必将为强国复兴注入更磅礴的精神动能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