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来源 《毛泽东研究》2024年第4期

《毛泽东研究》|刘建武: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的主要内涵与深刻影响

摘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指出:“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思想,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特点和内在规律,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把握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主要内涵与实践要求,对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内涵;内在要求

原文出处:刘建武,《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的主要内涵与深刻影响》,《毛泽东研究》2024年第4期。


“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作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是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的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依据、奋斗目标、实现路径、战略步骤和世界意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影响,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谱写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一、“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在部署和推进现代化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着目标过高、要求过急和步伐过快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们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及“分两步”的战略设想时,目标要求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开始后,邓小平思考的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就是到20世纪末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现代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相比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问题。而“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就是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现状的具体分析和对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的实地考察,邓小平认为到20世纪末我们要实现西方国家那样水平的现代化是脱离实际而难以做到的。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随后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在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的同时,再一次诠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问题,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在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了总结和概括,他说:“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并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说明我们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切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简单翻版。

其次,“中国式的现代化”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建设“小康水平”的现代化,不能急躁冒进。西方的现代化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曲折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的面貌。在我国实现现代化无疑会比西方国家快得多,但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如果不顾实际一味求快,则会欲速而不达,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所以,邓小平1979年3月在会见英国客人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时,就明确表示,这个现代化“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同年10月在谈到为什么要对现代化目标进行必要调整时,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2月,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时,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康水平”的现代化这个概念,他还说这是我们现代化的“最低目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我们对建设小康社会和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1984年3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随后邓小平又进一步把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调整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设想。“小康水平”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表明,我们的现代化目标是脚踏实地而防止急躁冒进的目标,是立足长远而充满雄心壮志的目标。

再次,“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在统一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起步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了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强调应当走出一条发展重工业与发展农业、轻工业同时并举的中国式的工业化新道路。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在内在逻辑上同当年提出“中国式的工业化”是一脉相承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正是基于走适合自己国情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高度自觉,在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告诫说:“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和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83年6月,他进一步从发展道路的角度把“中国式的现代化”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作为我们获得的新观念和新结论,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演进是一脉相承的,不仅深刻反映了我国现代化的内在本质,而且把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快地摆脱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追求。1978年9月,邓小平就谆谆告诫:“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可以说,这就是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初衷和目的。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宗旨的现代化。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可是,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对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有某种程度的忽视,致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进入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目的就是“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正是基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一宗旨,邓小平把“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价值追求与基本任务。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力量的内在要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其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邓小平指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历史常识告诉我们,现代化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不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应当是衡量我们现代化建设成效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从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反复强调:“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在南方谈话中,他又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遇到的一系列是非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是衡量我们推进现代化事业及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性标准。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我们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联系起来向前推进,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在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有这么几条:一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二是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只能导致共同贫穷。“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三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四是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而大多数人贫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不仅要有物质上的长足发展,而且要有精神上的全面进步。邓小平在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就告诫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他强调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南方视察时,他要求上海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一份是精神文明;要求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见,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是邓小平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内在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不仅能够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而且能够创造更加丰富和有价值的精神生活。明确地把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并把它同物质文明建设一起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纲领,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抓。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重视思想、文化、理想、道德和纪律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聪明才智和精神力量。如果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否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地位,那么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我们推进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就不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正是基于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说:“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离开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就无法实现。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同人类历史上以往的文明相比较,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鲜明的优势。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明。在剥削阶级社会,劳动人民虽然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力量,但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绝大部分却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和享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文明的创造者同享用者相脱离的状况,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与广大人民群众最普遍的结合。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越多,他们享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就越高。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精神文明。以往社会的所谓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其特征是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由于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体现为集体主义的原则,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所不可能有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三是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科学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这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新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协调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另一方面却出现了无法避免的思想道德危机。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内在统一的,能够消除资本主义所不能解决的腐朽现象。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科学方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怎样才能做到既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又树牢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怎样才能做到既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又防止国外文化“垃圾”的侵蚀以及抵御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是邓小平高度关注和思考的大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主张。他说:“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解决的办法就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抓”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生动体现,要确保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一只手抓物质文明,一只手抓精神文明,既不能只有抓物质文明这一只手,也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而是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避免片面性。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相统一的重大治国方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是新时期最具特点的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反映了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挑战的卓越领导艺术。

四、“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主张世界和平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能走西方对外掠夺和扩张的殖民主义老路。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的思路就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把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维护世界的和平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的和平。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决定的。搞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只有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我们要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说要靠自己的独立奋斗。但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争取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是假话,是真话。这不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没有资本主义那种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欲望,它始终是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力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到处耀武扬威,欺负别人,甚至诉诸武力对别国或世界造成灾难。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同侵略扩张的霸权主义毫不相容的,如果搞霸权和侵略,那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搞霸权主义和对外扩张,就必然在世界上损害社会主义的形象,同时也必然损害本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指出:中国不仅现在不称霸,将来发展起来了,也不会称霸。“如果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实行霸权主义,仍然属于第三世界。如果那时中国翘起尾巴来了,在世界上称王称霸,指手画脚,那就会把自己开除出第三世界的‘界籍’,肯定就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他明确指出,十多亿人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的伟大贡献。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决定的。近代以来,正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凌和压迫导致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是独立、和平与发展。恰恰在这些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在过去给他们造成过巨大的伤害,也是他们在当代实现发展和繁荣的障碍和威胁。正如邓小平所说:“连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都还有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任务,可见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的任务还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因此,第三世界要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奋斗。”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受害者,中国人民深知

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任何人也不要指望让中国再回到历史上那种受尽屈辱的地位。中国在当今国际政治中所处的地位和切身利益决定了我们必然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进。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始终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进步事业联系在一起,明确宣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国策,强调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才符合时代潮流、历史大势和人民意愿。只有中国发展和强大起来了,才会对国际局势的和平稳定与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起到更加显著的作用,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五、“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前进

中国式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一开始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作为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深刻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如果走西方式的现代化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同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相伴随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劫难。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一个基本的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走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在中国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决不能走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这就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走适合自身国情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如果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只能是一个空想。

其次,中国式的现代化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是通过解放思想,改变了那些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规定,充分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力增强了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通过创造性的探索,在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结构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三是通过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同时,保持了我国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四是形成了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根本指导思想和重大发展战略支撑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从而明确了以中国式的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路径,回答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前进道路。

再次,以中国式的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一步步地走向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两者互为表里,内在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统一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开辟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锻造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新中国的建立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新时代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接力奋斗,开创了一条救中国、兴中国、富中国、强中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封建专制政治到人民民主、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使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和更有能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密切联系和深度互动的必然结果,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改变、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对此,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六、“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开辟人类文明新模式的现代化,必须自觉地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这种“离不开”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式的现代化不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对当代世界的发展,都必然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邓小平在谈到中国改革的影响时说:“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思路。邓小平反复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国情各异,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存在着很大依附性的问题。邓小平说,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各自不同国情,“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世界上的国家富的愈富,穷的愈穷,解决这个问题是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为这些国家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说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这么一条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为正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开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带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但它同时又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既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和面貌,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和战略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在对世界各国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与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它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既是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是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共同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只要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基本相同的。同时,它所揭示的现代化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必然包含着人类对现代化规律的普遍性的认识。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既有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又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既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然会越出一国范围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无疑将会对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为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把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经验,从而不断拓宽世界通往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为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的前途命运既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发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空前的低潮时期,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声誉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社会主义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上。针对人们的困惑和忧虑,邓小平坚定表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而且始终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新力量。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表明: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善于把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又立足本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需要,在开创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同时,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新的模式和新的选择,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行动指南,深刻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为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性和全方位地拓展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谱写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必将沿着这条唯一正确的康庄大道,不断创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