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运用系统思维,结合中国实际,针对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注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之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理论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今日之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体系构建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和竞争力量。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还可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增强学科自主性和原创性。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前,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起来。
坚持自主创新,把握体系的鲜明特征
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如果能在科技领域实现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百多年的艰苦努力,有望形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可以期待这一体系不仅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具备鲜明的自主性、体系性和科学性特征。
就其自主性而言,它有中华文化的继承性和民族性,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坚持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彰显中国特色,坚决摆脱对西方知识体系的依赖和模仿;就其体系性而言,它是由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应在构建过程中运用系统思维,结合中国实际,针对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注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之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理论体系;就其科学性而言,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基础之上,遵循客观规律,具备原创性、时代性,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应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论原则,立足中国国情民情,从中国之治和中国之中总结提炼中国之理,努力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大趋势。
坚持“两个结合”,探索体系建构有效路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所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多年奋斗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一重大创新。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具体而言,既要把党的创新理论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深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果和经验教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概念和范畴体系;又要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坚持自信自立,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特别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为我所用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资源、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坚持系统集成,落实体系的统筹协同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有个系统集成的问题。其指导思想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基础和支撑;学术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和灵魂;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我们要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系统全面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比如,结合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优势学科,尽早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各级马工程和社科基金等学术平台支撑体系作用,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评价考核激励体系,尽早形成导向鲜明、符合规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大胆创新学术概念、范畴、理论与方法等,不断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学术概念与范畴,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有效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影响力。优秀人才始终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因素和第一资源。
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作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大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把握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与联系,鼓励思想的碰撞争鸣,优化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环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迈进新征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为强国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社会科学报》总第1921期3版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