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2期

钟君《马克思主义研究》|共产党人的“心学”:哲学阐释与当代价值

【内容提要】

共产党人的“心学”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性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远的时代价值。“初心”作为其哲学原点,“正心”作为其伦理价值,“忠心”作为其实践理性,“民心”作为其历史归宿,从无产阶级革命和科学世界观的一个新视角,构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崭新哲理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以求达到“小我”的个体性、“大我”的人民性和“无我”的党性及其阶级性的统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其至高境界。共产党人的“心学”作为习近平所倡导的新的哲理学说,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标识性哲理和标志性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成果。共产党人的“心学”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智慧,必将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共产党人的“心学”  中国传统心学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钟君(1979-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湖南长沙  410003)。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2期。


产党人的“心学”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性创新成果。20151211日,习近平首次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命题。他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习近平不但倡导了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新提法,而且通过阐述 “不忘初心”“正心明道”“赤诚忠心”“凝聚民心”等基本概念和命题,赋予共产党人的“心学”以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远的时代价值,呈现出学术性、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等哲学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小我”的个体性与“大我”的人民性和“无我”的党性及其阶级性的统一。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基于新时代党和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历史性考验,对党的全面建设和自我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高度概括和思想升华,不但丰富发展了党建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更加夯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石,从而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标识性哲理和标志性思想,堪称新时代的新哲学思想。






一、传统心学和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学术界定




人在实践中以自我与对象构成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构成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人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心”是人的精神性存在,“身”是人的物质性存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换言之,“心”是一切行动的主宰。朱子说:“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心,主宰之谓也。”习近平也曾引用王阳明、龚自珍之语说道:“‘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心学”,从表面上看是研究人心的学问,但本质上是研究人和人的意识、思想和行为的学问,即研究人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用“心”即社会意识这种特殊的方式能动地把握现实、指导实践,充分激发人的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塑造、完善、提升和充盈精神世界的学问。其核心研究对象就是作为主体的“我”,围绕“我”的知、信、行展开,是对“我是谁”“我该怎么想”“我该信什么”“我该怎么做”的系统回答。心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审是非,知荣辱,鉴得失,究知行。

“心学”之“心”,不同于作为普通名词的心思、心愿、心胸、心情,而是指应然的思想器官功能,即“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五官的感知经验最终都要集中到心里,经过大脑思维,使“心”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纠正谬误,成为主导其行为和协调社会性实践活动的总器官。因此,“心”作为人的精神性存在,是人的感觉、意识、知识、思想、觉悟、价值观和信念等精神性要素的存在方式。“心”就是人,就是从其社会性活动中能感知、思维、裁断、觉悟、交往、担当一定社会使命的人。“心”是认识客观真理和形成思想觉悟的功能载体。言“道”言“理”,是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行为的合目的性、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言“心”言“性”,是强调人类主体境界的层次性、自觉性、主动性。

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传统的心学,作为我国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士大夫的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它旨在探究人生在世的“大问题”,意在构建“格物致知”的“大逻辑”和“修齐治平”的“大智慧”。在传统心学看来,这里的“大问题”“大逻辑”“大智慧”,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格物穷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止于至善”,以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简言之,就是想要引领当时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即封建士大夫成才、成贤,乃至成圣,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传统心学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世界整体观、宇宙统一观、心物一元论,呈现出天道与人道合一、知行合一、古今一贯的思想特征。传统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融入,是自我在场、身心沉浸的生活哲学;连通道心与人心,凭借其巨大的哲学张力和实践价值,成为一个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外壳的较为主动、较为积极、较为乐观、较有担当的哲学流派。它不仅能与朱熹的以客观唯心主义为特色的“理学”学派并肩而立,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而且还传播和影响到我国的一些邻国,例如王阳明心学思想就曾对日本“明治维新”发挥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共产党人的“心学”,则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心学作出的辩证否定和积极扬弃,以达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产党人的“心学”,是所有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进行党性锻炼和共产主义信仰、理想、信念之确立、坚守和笃行的“学问”,研究的是共产党人如何做“人”,如何通过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阶级性、人民性和党性相统一、“我”的内部主观世界改造与外部客观世界改造相统一的过程中,实现“我”和“我们”的正确的思想定位和彻底的思想解放。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唯物史观,在承认外部客观世界的优先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初心、正心、忠心、民心四个基本概念及“不忘初心”“正心明道”“赤诚忠心”“凝聚民心”等命题,蕴含着个性、阶级性、人民性和党性的辩证逻辑,揭示了从“小我”到“大我”以至“无我”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从学术研究的维度看,作为专用名词术语,“某某学”通常可以指称学科,如文学、史学、哲学,或经学、史学、子学、集部之学;也可以指称学术流派,如儒学、道学、理学;也可以指称学术领域,如研究《尔雅》的“雅学”、研究《说文》的“许学”、研究《文心雕龙》的“龙学”、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等。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具备符合哲理性的基本框架,而且萃集和凝练了古今哲学思想的精华。

传统心学,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哲学奇葩。从历史源流的维度看,共产党人的“心学”承接了传统心学的文脉。中国传统心学发端于尧舜禹三圣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的哲学命题,孕育于孔曾思孟的“仁义之道”,承接于程朱的“理学宗传”,成就于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良知良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为其肇始期,在尧舜时期,后世称之为“尧舜之道”“唐虞之道”;第二个发展阶段为其孕育期,在孔孟时期,后世称之为“孔孟之道”“仁义之道”;第三个发展阶段为其奠基期,在程朱时期,后世称为“理学”“道学”;第四个发展阶段为其成熟传播期,在陆王心学时期。王阳明说,此心光明、我心光明,告诫人们不要让自己的心逸出于事物之外,“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是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接续,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学术创新。共产党人的“心学”,实现了中国哲学的“通古今之变”。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维度看,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哲学思想研究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伍——共产党人——的思想特质及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实践的自觉;故而,无不帱也,无不载也,思想边界无比广阔。同时,这一哲学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它深深植根于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囊括大典,源远流长,内涵无比深邃。





二、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哲学框架



正如传统心学思想有细密的义理概念一样,共产党人的“心学”也有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尽管习近平是从党的建设角度提出和倡导共产党人的“心学”理论和多个相关命题的,但只要系统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仔细体悟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关联,就不难发现,共产党人的“心学”理论,汲取了传统心学精华,用党性涵养心性,以党“心”为论题总纲,以初心、正心、忠心、民心为基本哲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哲学思考,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哲学理论框架,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哲学意蕴。

1.初心: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哲学原点

习近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初心的话语表达及其哲学智慧,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之后,又创造性地提出“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一概念,要求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定为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反复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一总体性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开始突破党建理论范畴而具有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共产党人心学哲学的逻辑原点和最基本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其终极价值在于,用以组织人民革命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政治和经济前提,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使人类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就是为此而生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造福之心,就是不断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2019322日,面对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领袖之问,习近平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可见,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共产党的终极价值目标,意即克服了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无我”之心。可以说,初心既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的逻辑原点,同时也是实践归宿。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的至高境界就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大公无私,不忘初心。

“初心”,作为共产党人的“心学”的总体性、本原性概念,有其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在中华传统文化看来,初心属于哲学范畴,并且是最基本的哲学概念。

首先,初心关联宇宙万物,必须符合天地之道,即世界及其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具有映射本体论的终极性意义。“初”是初始、初衷、本意、原意。列子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列子·天瑞篇》)太初是极言初始之意。“初心”是初始设定、初始条件、初始动因,同时也是终极设定、终极目的。

其次,初心是道心、天心,是纯明的本心、诚心、公心,具有至善无私的价值论意义。陆九渊说,“心即理也”。朱子说,“遏绝天理”便是“失其初心”。王阳明说,圣人“其礼即天地之体,其心即天地之心”;“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天地本无心也,人可以“为天地立心”。人类存在于宇宙之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与大自然相通,大自然也与人类相连。人类可以载道,可以行道,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初心也就是宇宙的初心、天地的初心。在宇宙创造、物质形态创造、生命创造的过程中,“道”最重要的性质就是无私。天覆地载,万物并育,然而“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所以“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人有肃敬之心、恻怛之心、凄怆之心、怵惕之心、不忍人之心,也有悖逆诈伪之心、非辟之心、穿逾之心、害人之心、禽兽之心,这些都是夹杂了多样个别性倾向和属性的心。“初心”与此不同,是“纯乎天理之心”,“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可见,作为天心、道心的初心,就是纯粹的、大公无私的无我之心。

再次,认识“初心”需要洞察先机、预知征兆。“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易传·系辞下》)。初心(道心)惟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初心(道心)虽然可知,但是隐蔽微妙,难言难见,易失易忘。初心作为宇宙的本原的映射,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的精微性、隐蔽性。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动态的、向前的。初心作为宇宙的本原之映射,受惠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却随着万事万物的变化而变化,这使得初心更加难以把握和坚守。因此,初心虽然崇高和必要,但不易得,容易被淡忘、被磨灭。“初心”在人们大脑的意识层面可能会演化成潜意识、无意识。所以,“初心”需要反复重温、不断刷新,需要“反身而诚”“允执厥中”。

“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初心思想的科学扬弃。第一,初心由超验思辨变为科学真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初心即道心,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符合天地之道。这种认识尽管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证,但无疑是超验的,具有唯心主义的外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初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掌握了科学真理,根植于和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又超越私利私欲的无私无我的人心,即公心。共产党人的初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果,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结论。共产主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既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又是理想和信仰,更是初心和使命。“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最后,初心由价值原则引领变为现实可能。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作为道心和天心的初心具有至善无私的价值。然而,受制于时代限制和阶级局限,所谓无私的“初心”不过是美好的想象而已。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类解放的初心,则因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力量而成为现实可能。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是“无私欲之蔽”的现实力量,能够真正实现纯粹的无私无我的初心。与此同时,鉴于初心隐蔽微妙、难言难见的情况,习近平反复警示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甚至背叛初衷肯定会出大问题”,“不能走着走着就变了味,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正心:共产党人的“心学”的伦理价值

“正心”是源于“初心”的正确伦理价值观,即“初心”在社会实践领域所呈现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原则。“正心”是马克思主义“公”的价值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的价值伦理相结合、相契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公”的思想,关注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也就必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只有在这种价值伦理中,共产党人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原则和行动规范,确保自己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不断为人民而奋斗中提升共产党人的修养、“修炼”自己的内心。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要求,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心学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心”思想,将其作为内在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约束,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正心明道”“诚意正心”“正心修身”。这里的正心具有双重含义:其一,作为观念,是正确的价值原则,即公正之心、大公之心、大义之心;其二,作为行动,是不忘初心,端正心态,坚守正道。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由是,习近平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注入了富有传统哲学智慧的伦理价值标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修炼党性,提高“小我”修养,节制“小我”私心,克服“小我”私欲,拒腐防变,具有重要价值论意义。

“正心”是中华传统文化心学思想的大智慧,中国人历来强调“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儒家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正心”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

第一,“正心”是止于至善。“正心”取正于何处?取正于天道、取正于人伦、取正于初心。“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管子·内业》)。“正心”之“正”,字义为“是”,就是对的、正确的;“正”字“从止”,“守一以止”,止于何处?当然是止于至善,“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所以“正心”就是实事求是地止于至善。

第二,“坚守正道”是“允执厥中”。“正心”就是“坚守正道”。“坚守正道”就是“允执厥中”。《尚书》和《论语》都说“允执其中”,“允”是确切,“执”是坚守,“中”是公正,用今天的话说恰是“坚守正道”。孔子说,虞舜“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帝喾“执中而获天下”;孟子说,“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离娄下》)。“执中”是传统心学的重要价值观。

第三,“正心”是“举正于中”。“正心”是取其直,得其平,取其中,这是古代制定度量衡的标准,也是司法诉讼的标准,同样也是社会公平的标准。《左传》说“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左传·文公元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朱子说“中是物得其平处”。《礼记》说:“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礼记·深衣》)

第四,“正心”是“随时而中”。“中庸”的“庸”,通假为“用”,“中庸”的字面含义就是“用中”或“以中为用”。如何“用中”?古人的解释是“时中”或“随时而中”。“中庸”是含有时间维度、历史维度的哲学概念。“中庸”不仅是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点,也不仅是在一个平面上确定一厅、一家、一国的中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时间的不断变迁上确定最为适宜的中点。能够随时随地顺应历史的发展变化叫作“时中”。知道一种理论不难,难的是实践这一理论;实践一种理论不易,但更加不易的是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理论。如王阳明所说:“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习近平把党性要求作为共产党人正心的根本标准,赋予了“正心”全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成为新时代党员用心性涵养党性的基本价值原则。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习近平反复要求党员干部,“正心修身、律己持家、清廉为官”;“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强化自我修炼,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可见,习近平非常看重正心作为伦理规范的约束和自律作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修心来修身,通过守心来守节,以“走心”的方式拒腐防变,破“心中贼”,节制私心,克服私欲,廉洁从政。他指出:“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3.忠心: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实践理性

“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心就是惟精惟一、忠诚不二。共产党人的忠诚必然体现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忠诚于党,对党“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一”作为“忠心”的本质内涵,就是初心与实践、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相统一。不忠诚于信仰,何谈坚定马克思主义,不忠诚于党,何谈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因此,一方面,忠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植根于初心,忠诚要体现到信仰上。习近平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另一方面,忠心离不开实践,惟一的初心只能在忠于不忘初心的专一实践中实现。正如习近平所言:“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由此可见,“忠心”的哲学实质就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即实践理性。具体而言,就是初心由信念变为现实的实践理性,即初心与实践、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的相统一,简言之,这个实践理性就是“惟一”,就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方法论。“忠心”这一概念,作为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实践理性,既具有重要认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结合。

“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受称赞的品行之一。《左传》说“忠,民之望也”(《左传·襄公十四年》),“忠,德之正也”(《左传·文公元年》),“忠,社稷之固也”(《左传·成公二年》)。《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春秋繁露》说“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关于“忠心”的重要作用,《忠经》有大段论说:“大哉,忠之为用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

“忠”即“忠心”。“忠”字从“心”,“忠”字本义就是“忠心”。《说文解字》释“忠”为:“尽心曰忠。”“忠”有一个通假字“衷”,“衷心”即是“忠心”。《增韵》说“衷,方寸所蕴也”,方寸指心。“忠心”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几层含义:第一,“忠心”是专于一心、惟精惟一。《忠经》反复论说,忠心是“一其心之谓也”,是“其行一焉”,是“一于其身”“一于其家”“一于其国”,是“身一”“家一”“国一”;又说“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六次论说“专一”;最后又举证《尚书》说“惟精惟一”。周敦颐也曾指出,圣人之学只是专一: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第二,“忠心”是善。《尚书》说:“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尚书·汤诰》)“衷”指人的善良本性。孟子说:“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玉篇》说:“忠,善也。”第三,“忠心”是无私。《左传》说:“无私,忠也。”(《左传·成公九年》)《后汉书》说:“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忠经》说道:“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第四,“忠心”是不二、无二、不渝。《尚书》说:“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尚书·康王之诰》)《诗经·邶风·北风》郑玄笺曰:“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说:“大旧而不俞,忠之至也。”

共产党人的“心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忠心”思想进行了积极扬弃,揭示了忠心联通初心与实践,促成理想信念与政治行动相一致、相统一的哲学实质,赋予了其新的阶级和时代内涵。传统文化的“忠心”是用以规范臣仆对主公的思想和行为的伦理范畴和政治戒律,而共产党人的“忠心”从根本上区别于封建主义的“忠心”,是无产阶级阶级性和党性的必然要求与集中体现,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敬畏和尊崇,是走历史必由之路,更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和自觉实践。据此,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要“以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为党的理想信念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具体来说,习近平对传统心学“忠心”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准确把握忠心专一、统一、惟一的哲学本质,揭示了对党忠诚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习近平精辟地指出,“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忠心”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其次,珍视忠心举国政、清国难、保家邦、彰国德的重要作用,同时剔除传统文化忠心思想的封建糟粕,强调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实际(实事求是),使共产党人的“忠”与封建愚忠形成鲜明对比。最后,重视忠心所包含的善与无私的价值,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忠诚奉献。习近平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

4.民心: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历史归宿

“民心”是最广大人民之愿、百姓之想,也是家国传统下的“大我”之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生动揭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学问,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习近平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人民为中心、为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安心,让人民放心,凝聚民心,赢得民心,就是共产党人初心的实践归宿,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的使命担当。与此同时,“民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关注的治国向度。共产党人的“心学”中的“民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相结合的重要结论。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心”具有几层含义:第一,民心是人心,也是天心,也是道心。《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皋陶谟》)“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天道有其规律、法则,但天道并无视觉、听觉,而全体国民的视觉、听觉就是天道的视觉、听觉。换言之,全体国民的意愿就是天道的意愿,民心、民意、民声是天道的代表者。第二,民心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民心。保民就是保国,民心就是立国之本、为政之本。在宗法制历史条件下,先秦经典中“民”多指与天子、诸侯同姓而世系较远的族人,统称为兆民、万民、烝民、黎民、下民、小民、庶民,大体就是全体国民。君与民是同一个国家中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尚书》说,“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尚书·高宗肜日》),认为君与民同样是天地所生的平等的人。“民心”是《尚书》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第三,民心就是民生。“民”字的本义是萌生,“民心”是追求生命的渴望。“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民性”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本性。生命不已,生生不息,人类如此,万物莫不如此。朱子阐发“心”字,“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系辞下》)“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尚书·大禹谟》)二程说:“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张载说:“天地之心惟是生物”。第四,民心需要教化。地有五方之土,民函五常之性。“民心”是大众的习性、气性、性情、性格,而习性是气质之性,不是义理之性。义理之性出于天理,善良纯粹,气质之性则不免混杂了私欲的成分。因此,后天的育人、化民是非常重要的。

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唯物史观,对传统文化中的“民心”思想进行了积极扬弃。一方面,共产党人的“心学”继承了传统文化“民心就是天下、民心就是国本”的思想,把民心向背作为天下兴亡的晴雨表,把民心当成最大的政治。习近平经常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另一方面,共产党人的“心学”克服了传统文化把民心当作天心予以重视的哲学局限性,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所向体现着历史趋势。这就是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民心观,把民心从天上拿了下来,让其扎根于现实的历史实践之中。同时,共产党人的“心学”克服了封建统治阶级在乎“民心”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压迫人民的阶级局限性,把“民心”由工具变为目的,把人民由被压迫的对象变成社会的主人。

在社会实践中,共产党人的“心学”合理地继承了民心就是民生、民心需要教化的思想,担当起让人民安心、让民心汇聚、让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得民意、惠民生、利天下。另一方面,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伟大思想鼓舞人民,正确舆论引导人民,文明行为影响人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民成俗,化性起伪,移风易俗。





三、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哲学逻辑



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习近平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扬弃、改造、创新、转化传统心学思想,倡导学理清晰、内涵丰富、逻辑严整的新的哲学思想。初心、正心、忠心、民心作为这一新的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既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意蕴,相互之间又内在关联、辩证统一,有着内在自洽的哲学逻辑。

第一,它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初心揭示新哲学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客观真理,忠心强调知信行要专一、统一、惟一于初心所揭示的客观真理,体现了新哲学合于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初心揭示新哲学为民造福,实现人类解放是其终极价值目标,正心规定了新哲学以党性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原则,民心关注民生需要,体现了新哲学合于社会需要的必然性。四个概念相互贯通、内在一体,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二,它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初心作为本体性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正心作为正确的价值观,又作为实践要求,强调正心明道,既具有价值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忠心作为实践理性具有认识论意义,其强调专一、统一、惟一则具有方法论意义。民心蕴含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揭示了走群众路线的客观必然性,既具有认识论意义,又具有方法论意义。因此,新哲学既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体现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体现了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本质上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三,它体现了“小我”的个体性、“大我”的人民性和“无我”的党性与其阶级性的统一。“小我”“大我”和“无我”之间的冲突与张力,既是新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又是新哲学的存在理由和创新动力。“无我”的党性所蕴含的合目的性的价值原则认可“小我”的个体性,尊重“大我”的人民性,而其合规律性的真理原则又提出对“小我”个体性的约束和对“大我”人民性的担当。正心明道对“小我”个体性的承认与约束,顺应民心对“大我”的尊重与担当,按照忠心所规定的专一、统一、惟一的实践理性原则统一于不忘初心的“无我”党性,而党性则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无我”是“小我”和“大我”的应然状态,“小我”“大我”是“无我”的实然状态。“小我”是“大我”的前提和基础,“大我”是“小我”的结果和保证。新哲学就是谋求“小我”的个体性、“大我”的人民性和“无我”的阶级性与党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它体现了知信行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真理与实践如何能动地连接?人是决定性因素,更具体地说,关键在人心。心是知与行的中间环节,走心即为信。笃行才能真知,真知才会至信,至信才能笃行。旧哲学看到了其中的联系,但颠倒了知、信、行的关系,把心(信)看作决定一切的东西,唯有新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揭示了知信行的正确逻辑,真正实现了知信行的辩证统一。





四、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当代价值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历史的积淀和实践的结晶,更是社会文明的活的灵魂。共产党人的“心学”作为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新时代的标识性概念和哲学创新的重大成果,富有精准的现实针对性、深广的哲理创新性和坚定的实践自觉性,在固本培元、理论创新、实干笃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1.共产党人的“心学”富有精准的现实针对性,以固本培元的“安心”方式重塑“心”世界

当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化阶段,在资本增殖和市场经济的刺激下,科技与人文主导地位的嬗变,导致出现哲学被边缘化的现象。“当市场需要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力量,哲学必然处在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市场经济的需要、个人的需要这三者之间产生的巨大裂痕的夹缝之中。哲学正在夹缝中苦苦奋斗。”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生活世界遮蔽意义世界,是人类思想发展的畸形。由此带来的信仰缺失、理想动摇、道德错位、价值颠倒、意义失落、内心空虚、欲望膨胀等精神层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突显了现代社会的意义危机和价值焦虑。票子、房子、车子、位子成为一部分现代人的“信仰”。有人认为,有钱有权就是富贵。欲行正道,“本”在人心!心为物役的富贵必然使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患得患失、心无安所。其实,身安为富,心安为贵。唯有身安心安才是真正的富贵。人是需要点精神的,人的精神需要有个安放之处,人需要个安心之所。如何安心?单靠科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市场竞争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西方求助于宗教进行精神安抚,也无法根本解决其精神危机。但是,社会主义中国绝不能走这条路,现代化的中国同样不能走复古之路。

共产党人的“心学”顺应了新时代人民安心立命的迫切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确立和崇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塑“心”铸“魂”的方式,为广大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培根固本,帮助人们明是非、知荣辱、判毁誉、鉴得失,用不忘初心、正心明道、赤诚忠心、顺应民心的万善同力,对抗贪心、色心、私心、空心等百邪乘衅,使人“明辨是非善恶,追求健康情趣”。这一新哲学思想正是用这种固本培元的方式,来重塑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心安理得的“心”世界,积极化解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危机和价值焦虑,使人重归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和谐自洽,以提升共产党人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

2.共产党人的“心学”富有深广的哲理创新性,以守正创新的“换心”方式推进理论创新

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传统心学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和转化性创新。共产党人的“心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不再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而是在汲取传统心学思想智慧并借鉴传统心学话语形式的同时,通过“换心”的方式守正创新。把天上的道心置换为人间的初心,把道心与人心的张力置换为现实之中的小我之心、大我之心和无我之心之间的内在张力,从而把传统心学围绕道心、天心展开的超验思辨重塑为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共产党人的“心学”提出了新的哲学命题,形成了新的哲学范畴,呈现了新的哲学逻辑,实现了新的哲学表达,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命题的提出,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不同时代的学术思想应时而变,承前启后,一以贯之,共同构成了中国学术思想的长江大河。共产党人的“心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把“向上的兼容性”与“时代的容涵性”统一起来,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论的概括力,审度时代的重大问题,对传统心学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发轫自尧舜禹三圣心传以来,继陆王心学一度成为显学之后,再度出现的中国心学发展的新飞跃、新高度、新意境。作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标识性概念和标志性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修炼党性,而且涵养心性,必将以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统一严谨的辩证逻辑,为党内外所接受,为未来所接受,为世界所接受,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哲学瑰宝。

3.共产党人的“心学”富有坚定的实践自觉性,以知信行合一的“走心”方式实现实干笃行

在党内外,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存在的学用脱节、知行错位,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两张皮”等问题,所引发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及其伴生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危害不小。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现实的多种诱惑下,不少人的知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想信念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自觉。如何转化?必须走心!心学是将复杂玄奥的哲学思想作提纯、化简的功夫,因而更加突出了哲学思想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王阳明评价陆九渊说:“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朱熹引用禅宗宗杲的话举例说:“如载一车兵器,逐件取出来弄,弄了一件又弄一件,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只有寸铁,便可杀人。”明代心学“知行合一”是向三代王官学“政教合一”的回归,更切近主体自觉、更直截了当、也更具有广泛性和实践性。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是研究如何“心安”的哲学智慧,更是“走心”的实践自觉。共产党人的“心学”秉承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心学传统,更加强调以“走心”的方式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具有突出的实践自觉性。习近平强调,“‘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可见,唯有“走心”才能深思,唯有“走心”才能至信,唯有深思才能善用,唯有至信才能笃行。唯有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决反对言行脱节、表里不一、说的是一套但做的是另一套的“两面人”现象,党员干部才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从而真正自觉做到实事求是,至信而深厚、虔诚而执着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笃行不怠,奋斗不止。

综上,共产党人的“心学”作为习近平提炼出的有学理性的新哲学思想,聚焦当代中国的大问题,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逻辑,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智慧,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克服党内不少人党性不纯、立场不稳、信念动摇、理想淡化、腐败滋生的理论利器,更是共产党人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引领。共产党人的“心学”,必将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力”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4]《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5]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