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及与政府积极互动的重要平台,也成为政府获得并提升自身公信力的重要平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与治理互联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的网络互联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总结这次活动的成功做法,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根本遵循。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走好网络群众路线,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获得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与实践认同,将助推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
一、走共享的网络群众路线,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认同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府工作想要实现更加有效的推进,了解民意,为人民群众谋民生福祉,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用好互联网这一惠民、利民、便民的“利器”,走共享的网络群众路线是基础所在。
(一)夯实为群众服务的政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这么庞大的网民群体使网络平台成为民意表达、民心反映平台;这么庞大的网民群体也要求有强大而高覆盖的互联网和互联网产品(如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作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还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4 566个,主要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截至2020年12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40 837个,共开通政务抖音号26 098个。例如,由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负责运营的中国政府网微博,截至2022年8月20日的粉丝数量是1 901.3万人。目前,我国政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受重视程度很高,各级政府加强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官媒网络平台建设,形成坚固有保障的各类互联网平台,集民智、聚民心、听民意,以较低成本打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壁垒,实现更加有效的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沟通,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二)提升利民便民的网络政务平台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网络政务平台服务效能提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的利民便民程度,“利民便民”是政府在真正了解什么是有利于人民、什么是人民寻求的便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要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要解决好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对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作出部署。2019年6月,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www.gjzwfw.gov.cn)开始试运行,目前仍处于试运行阶段,努力做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证照服务、统一事项服务、统一政务服务投诉建议、统一好差评、统一用户服务、统一搜索服务的七统一。截至2022年8月,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0亿人。在各地的政务网络建设实践中,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湖南“一件事一次办”等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深入发展、成效明显。2022年3月,湖南省长沙市发布政务服务“网上办”“指尖办” 办事指引。例如,申请人可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我的长沙”App,该App提供包括户口服务、居住证办理、驾驶证服务、机动车服务、公积金提取、不动产服务等12大类、共78个小项的全流程网办服务。各级政府对网络政务平台建设和使用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工作模式,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努力解决政府和人民之间存在的沟通交流不便利、政务审核流程烦琐等问题,“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在网络政务平台的全面推进中得到有效解决。在下一阶段,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网络政务平台实践效果将越来越好,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将越来越高。
(三)推进惠民的“互联网+行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最大增量,变成惠民成效的最大增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已然成为检验“互联网+行业”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助推“互联网+行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成效的重要体现。特别是涉及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行业发展,直接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政府需要引导推进“互联网+”在农业、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领域的普及应用。例如,“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新兴互联网技术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和农业生产,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农业”在乡村发展,让农户们更加了解市场动态,及时优化推广销售产品,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还有“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就业”“互联网+文化”等的发展都成效明显。政府引领支持“互联网+行业”发展,实现了互联网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各级政府要引导“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模式进入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变革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减少中间商,减少流通环节,减少利益损耗,增加沟通渠道,增快流通速度,增加收益获得,为人民群众在各个行业领域得到切实的利益与实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走共建的网络群众路线,提升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互动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网络政务服务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走共建的网络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提升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互动程度。
(一)建设收集社情民意的快速通道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网络社情民意的重要性,这是人民群众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结合社会现状所提出来的意见,在网络时代具有时效强、发酵快、传播广等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用好了网络社情民意这种影响力,就能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网络社情民意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危害是难以预见的。
一是要积极搭建政务网络平台收集社情民意。目前政务网络平台是社情民意收集的重要渠道,各个层级的官方网络平台收集着各个领域的社情民意,事无巨细,事关民生。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从2006年上线以来,到2022年8月底,共收到留言430余万条,各级领导干部答复网民留言330万余条。2021年全年,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应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超80万件。2022年前8个月的留言数达到52万余条。这还只是一个平台的数据情况,可见群众需要有也渴望有足够的平台供表达和沟通。目前还有很多类似“领导留言板”的网络留言平台,有的是政府网站自带的,有的是官方主办的,深耕地方和部门,各具特色,持续帮助人民群众连通各级政府,成为各级政府优化治理的重要抓手,为推进社会治理持续发挥着毛细血管作用,也深受人民群众信赖。二是要将社情民意积极转化为政府科学决策的建议。要分清哪些社情民意是民众当下最关心的问题,哪些社情民意是长期的“疑难杂症”,哪些社情民意是“根深蒂固”需要长期处理的问题,等等。将社情民意转化为政府科学决策的建议,就是把人民所期盼的、所需要的落到实处。政府决策想要更加民主科学就必定要深入群众,广泛集中民智,开展网络调查研究,而网络政务平台的迅速发展让“集民智”更加方便快捷。2020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更好集思广益、凝心聚力。”2022年,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854.2万条。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及时把握社情民意就是对民生的重视,更是对民心的争取,体现的是政府执政为民的态度和决心,要进一步认真收集社情民意并应用于科学决策,让人民群众在网络政务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提高社情民意吸收的包容性和鉴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社情民意在网络平台的出现需要政府积极面对和正确认知,社情民意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对政府各项工作的反馈的体现,政府积极收集并认真处理了,就会赢得民心;政府置若罔闻或应付了事,那么就会被“有心之人”恶意利用,造成风险危机。一是要听得进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提升包容性。真正的政绩彰显在人民群众的口碑里,有效的群众评价能弥补自我评价和上级评价的不足,更好推动网络群众工作,服务群众。各级政府不要把网络平台上人民群众指出的问题、评价或者批评意见认为是“坏话”、伤“面子”,而不敢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网络政务活动中,而应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参与网络政务活动的机制,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通过吸纳建设性意见不断提升工作绩效水平。包容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所在,让网络社情民意的发展成为凝聚共识的助推力而不是绊脚石。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工作的政务信息渠道和评价渠道的畅通,将不断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进一步助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二是要提高对社情民意的鉴别水平,增强应对舆情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各方信息充斥在网络社会,特别是一些社情民意信息没有引起政府部门高度关注,被无限放大或恶意利用,产生一些虚假、欺骗、攻击甚至暴力等网络舆情。一方面,要强化网民价值观念和道德认识,通过提升网民的网络责任意识来凝聚网络共识;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提高互动应对能力,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担当好网络政务平台存在与运行的责任,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解决,对不了解的情况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进一步拉近政府及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提升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程度。
(三)建设政务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网络政务平台要实现平台、途径、渠道的功能定位,前提是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并利用政务网络空间的便利性,实现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对称,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要不断提升政务信息公开化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快了解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权威政务信息、惠民信息,以更便捷的方式与人民群众进行及时而深入的互动交流。2019年4月3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本行政机关的下列政府信息: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机关职能、机构设置、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方式、负责人姓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等十五项内容。中国政府网上的政府信息公开专题,分为政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年报、国务院公报、地方部门平台链接,截至2022年3月底,在政策类专栏共发布5745种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各部门把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也十分重视在上面发布政务信息。2020年7—10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及相关监管工作进行了检查,共检查政府网站328个(含153个门户网站),总体合格率为91.8%;98.0%的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政策解读栏目,63.4%的做到解读稿与相关政策文件联动发布。网络政务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将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提供坚实的基础,也将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程度。
三、走共治的网络群众路线,提升政府治网安全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政府要担当好维护网络安全的社会责任,坚定走共治的网络群众路线,对网络上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提升网络风清气正程度,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一)夯实法制基石,维护网络法治安全
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催生新业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因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还没有跟上新业态发展的速度,存在时间差、空白区,为一些网络行为打政策制度擦边球甚至犯罪提供了可能,“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现象无一不在触碰法律的底线,危害了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扎实推进法制建设,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2016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统一权威的国家信息标准工作机制;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2017年6月,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为依法治网、化解网络风险提供了法律重器,是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明确了网信部门与其他相关网络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为各部门依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提供了法律遵循。依托网络安全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例如,公安部为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发好公安声音,2021年2月1日,国家反诈中心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五个新媒体平台上同步开通“国家反诈中心”官方政务号,并逐步推进国家反诈中心App在个人客户端的安装,有效地对高发的网络贷款、网络刷单、“杀猪盘”等网络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治理,努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一批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中央明确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各级政府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网络法制建设,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依法管网治网成效日渐显现,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安全感,也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责的信心和信任感。
(二)夯实技术基石,维护网络话语权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别人就可能先声夺人,抢占网络话语权。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依托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政府网络回应程度,保障网络群众路线话语权安全。一是以技术创新,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和政务网络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更好地运用网络服务好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精准投放服务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服务;另一方面更好地筑起网络政务服务的防火墙,在精准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守护好各类网络政务信息的安全。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和政务网络体系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确建设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做出成效。二是强化政务网络技术和网络群众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才队伍强大了才有话语权。走好网络群众路线需要政府建设一支懂得政务网络技术的人才队伍,对网络空间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提升政府应对网络社会建设和网络群众路线技术保障的能力。同时,政府要积极培养网民骨干参与到网络群众工作当中,形成一支良性互动的工作队伍,让这支来自网民、联系网民、贴近网民、熟悉网民的网络群众工作队伍更有效把握网民的诉求,更好地培育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话语,实现无缝交流,增强群众对政府的情感认同和信任。
(三)夯实合作基石,维护网络多元治理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当责任,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广大网民等要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安全和网络文明建设仅仅依靠政府是无法实现的,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仅仅依靠政府和人民群众两个主体也是不够的,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推进政务网络建设和依法治网、办网、上网的同时,要引导多元主体力量积极参与到有序网络社会建设中来。一是政府要积极参与到网络社会建设之中去。在党委领导下,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增强对建设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整体把握,基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明确建设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具体方向。例如,从2014年开始,中央网信办等联合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针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举办网络安全体验展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营造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到网络社会建设之中去。网络社会的主体是人民,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必须建立在高度安全的网络基础之上,建设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除了需要政府建设完善的法治和治理体系,还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抵御网络风险的能力的提升,是对自我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是对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的提升,是更好地走网络群众路线的基础。三是网络建设者、网络运营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行业相关组织等网络利益相关者要积极参与到网络社会建设中。“要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责任,行业、企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承担主体防护责任,主管部门履行好监管责任。”多元网络主体齐心协力,形成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的网上同心圆,为网络群众路线践行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会氛围。
本文刊发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6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栏目。此为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