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勇

胡守勇,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法学(民族学)博士,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97年6月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原湖北工学院),入职中铁十一局五公司(原铁道部十一局五处),先后从事土木工程技术、施工管理和企业党建工作,先后任学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工程队(分公司)党支部书记。2004年9月辞职考入云南民族大学攻读民族理论与政策硕士,2007年6月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攻读民族学博士,2010年6月获法学(民族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入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专职研究工作。先后借调到湖南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工作1年、湖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工作1年。现为湖南省减灾委专家委成员、湖南省应急管理厅专家库专家、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湖南瀛启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学与社会治理、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贫困治理、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学术和智库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独著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和参与岳阳市、株洲市、湘潭市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制度设计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市级、县级横向委托课题若干。主持和主要参与的智库研究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5人次,受民进湖南省委委托的1份研究报告转化为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重点办理提案。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三、第五),三等奖1项(排第五)。

主要代表性成果:

主要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文化扶贫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批准号:19AH008),在研。

主要论文:

《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八个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年第2期;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判断标准、构成要素与评价指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文化扶贫70年:范式演进与攻坚方略》,《求索》2020年第1期;

《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建设困境与突破》,《中州学刊》2019年第9期;

《共享发展理念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溯源与演进历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与公众间灾情信息传递联动机制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主要反馈:

《红色文化的六大特征》, 《新华文摘》2018年第23期论点摘编 ;

《关于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议》,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重点办理提案,合著,排第一;

《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被湘发【2018】3号文采纳,独著;

《关于守住防疫期网络舆论阵地的几点建议》,获时任湖南省委书记肯定性批示,合著,排第二;

《关于加快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获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肯定性批示;独著;

《帮助每一位贫困教职工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获得时任省人大副主任肯定性批示,合著,排第一。

重要获奖:

《关于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议》,民进中央2018年参政议政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独著;

《基于社会质量提升的社会建设研究》,湖南省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合著,排第三;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研究》,湖南省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年),合著,排第五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湖南省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0年),合著,排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