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邓子纲《湖南日报》:补短板锻长板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造成了直接冲击,促使我国必须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湖南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41个工业大类中39个大类在湖南均有分布: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已有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中的电力机车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27%,居世界第一;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超大直径盾构机、第三代碳化硅纤维、飞腾CPU等高质量创新成果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提供了战略新支点。与此同时,湖南在产业链供应链高端环节仍缺乏自主可控能力,应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全力做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作。

——锚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大战略。

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总揽,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重大科技项目的长远布局,构建体系化、高效率、高质量的省级科技创新体系,实现重要领域自主可控,推动我省产品由“以价取胜”迈向“以质取胜”。

积极推动长株潭跻身国际/区域科创中心序列。推动长株潭抢抓政策机遇,聚焦中高端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中小航空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进入国家重点打造的国际/区域科创中心序列。

实行分类施策、分步推进战略部署。按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目标要求,分行业或产业打造创新链条、培育品牌,分优化整合、全面推进、巩固守强三个阶段推进。

——通过集中攻关、优化布局“补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加快补齐相关领域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等短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打通芯片、光刻机、系统操作软件、特种材料、关键元器件等产业链“堵点”“断点”,着力保障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和主要设备供给;抓紧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链;在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力求突破创新,争取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针对发展不平衡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长株潭自创区建设“飞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强化区内研发孵化、异地转化产业化;发挥湘西湘南地区在生物医药(提炼)、中药材深加工、电子信息、数控机床等领域的非均衡性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其实现后发追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工程等在湖南全域的布局。

——通过放大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拓展数字化转型。

强化产业链核心环节安全管控,在重点领域建立产能备份。对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优质良种等我省优势产业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技术提升工程,以加强和巩固领先地位;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

着力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立足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和大型实验设施开放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智能制造、生物种业、自主可控等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大力拓展数字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培育数字产业链,主动布局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提升我省在全球数字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数字化转移。

——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让湖南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

积极“走出去”,参与市场价值链的整合与重建。探索设立境外企业服务中心,加强与“亚欧两翼”的合作,吸引外资持续流入;有序引导产业全球布局,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和产业融合;深化对发达国家投资布局,加快我省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提升湖南产业链供应链的品牌效应,拓展国际市场。加大扶持、创造产业链供应链民族品牌,推动品牌升级,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竞争力;加大湖南品牌海外推介力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以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更好服务赢得国际市场。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2020年12月31日理论智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