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实体经济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我省宜着眼实体经济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发展需求,聚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
徐华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构建数字产业集群的重要内容,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需要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作为重要依托。
近年来,我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融合应用走向深入。据测算,2022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22%。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3》报告显示,湖南排名第10,位居第一梯队。日前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大会揭晓了2023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TOP50榜单,我省仅有1家上榜,远低于广东的13家、江苏的7家,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仍不明显。鉴于此,我省应聚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牢牢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底座。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基本内容和演进逻辑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产业活动突破地理空间约束、打破传统产业集群范围,实现智能产业发展相关要素在物理或数字空间的高度聚集。伴随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全球都在致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抢占发展“制高点”。
纵观全球产业集聚脉络,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产业集群是集创新和生产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方式,其特征是具有共生性和互补性的“集群生产”;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研发设计的模块化、制造环节的全球分工带来了创新和生产的分离,使生产要素可以在短时间加速集聚,让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有了重要抓手;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基于网络空间技术体系的创新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有利于实现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赢得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具有“数实融合”的鲜明特色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美国并列居于全球第一梯队。相对于美国注重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我国更加注重“数实融合”,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近年来,我国依托“产业智能化”“智能产业化”两种路径,打造了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智能产业集聚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相关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与措施逐步清晰,更加注重人工智能与产业集聚的联动。
“数实融合”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集聚,不仅能通过打破空间壁垒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产业关联度的提升,而且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
依托“数实融合”战略支点,打造湖南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
当前,我省应依托“数实融合”战略支点,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优化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两廊、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应充分发挥我省各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差异化布局引导、配套分工协作、创新协力协同,形成“策源地+走廊带+协同网”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一是强化长沙“一核”引领创新,带动能级整体提升。以推进长沙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湘江科学城、自贸区长沙片区、马栏山基地、科大金霞基地、大泽湖基地等人工智能创新前沿阵地,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形成核心突出、支撑力强、辐射面广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策源地。二是加强株洲、湘潭“两带”有机协同,突出功能互补化和多元化。株洲应依托中国移动(株洲)数据中心和湖南华云数据湖,形成立足湖南、辐射全国的智能数据“存储”走廊;湘潭应坚持“智造谷”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瞄准专业、特色产业应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应用集聚区,打造长株潭工业软件最佳“栖息”走廊和智能示范场景“应用”走廊。三是链接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多节点”聚合成生态圈,提升创新网络的韧性。依托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市县和产业园区,在洞庭湖、湘南、大湘西等地区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与长株潭区域优势互补、价值共创的协同联动区。
强化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要素保障,形成“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新质生产力。持续高效的要素保障,是集聚区结构高度合理化的基础条件。当前,应着力突破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技术与人才瓶颈。一方面,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类脑智能、具身智能、多模态智能等前沿基础研究,着力推进大模型基础架构、人机交互、人工神经网络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同向发力,布局开发高性能智能芯片、感知器件,努力推动超大模型智能计算技术突破;强化行业应用算法模型研发,推动其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元宇宙、大健康、文化创意、网络安全等领域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鼓励企业、高校、行业服务机构设立人工智能领域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建立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引进通道,并为引进人才提供综合性生活保障;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实施特色智能产业集聚区培育行动,形成“世界+国家+行业”梯度体系。实施特色集聚区培育行动是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赛道的关键之举,应立足全省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差异,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要素活跃、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区。一是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信创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培育10家行业领军企业、2家独角兽企业,推动数字经济规模进入全国前十强;二是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音视频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音视频产业集聚区、示范引领区;三是加快打造行业领先的北斗规模应用产业集群,壮大“北斗+”和“+北斗”业态,建好专业特色园区,努力打造全国北斗技术创新引领区、北斗规模应用示范区、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北斗规模应用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融合高地,形成“链主+平台+应用”生态圈。产业融合是发挥集聚区知识外部效应和技术空间溢出效应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应以“链式”思维推动集聚区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推进集聚区向生态圈转型提质。一是打造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和“链主型”企业。鼓励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来长沙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其人才、技术等资源开展引领性产品研发和行业赋能;加快“链主型”企业培育,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联合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打造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二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平台载体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湘江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积极开展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和布局工作,引导更多中小微企业和行业开发者创新创业。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农业、工业、医疗、交通、教育、文旅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打造示范性强、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典型应用场景。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数字化视角下湖南传统制造业突破低端锁定路径研究 ”(23ZYB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