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2

深刻认识和把握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化三基”、加快“两个转变”、推进“三个强省”、坚守“四条底线”,推动湖南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在群雄逐鹿中后发赶超,成功实现“弯道超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湖南发展步入“快车道”,标志着湖南开始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新成长阶段,进入经济起飞的后期阶段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从总体上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将呈五个趋势:一是世界经济面临重大战略性调整;二是低碳经济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三是发达国家谋求产业回归和振兴制造业;四是主要发达国家将出现消费率降低、储蓄率提高的态势;五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之后可能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全球经济的这些发展趋势,对湖南发展将产生利弊交织的多重影响。
  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湖南发展进入“快车道”,表明全省经济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之后呈周期性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标志是:经济增长快速上扬。从2006年到2009年,全省GDP年平均增速为13.3%,其中,2007年达到14.5%,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省GDP增速达到13.6%,列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不仅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在经济素质、长远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人均GDP跃上新的台阶。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2007年湖南省人均GDP按当年汇率约1915美元,2008年为2523美元,2009年接近3000美元,这是湖南发展进入“快车道”的重要表征。产业结构开始走向高度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之后,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产业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007年以后,湖南明显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趋势。城市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工业化扩张期,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经济一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从2005到2008年,湖南城市化率由37%上升到42.15%,年平均增速为1.72个百分点,居中部首位。这些标志性变化说明,湖南在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征途上迈开重要步伐,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与此同时,湖南虽然步入发展“快车道”,但目前尚存在着三大突出矛盾:有总量优势,无人均量优势;有数量优势,无结构优势;有结构调整变化优势,无发展方式转型的优势。湖南发展的自身特点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交织,将使湖南在发展“快车道”的运行中有机遇,更有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经济增长进入比较稳定的加速发展阶段,经济高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加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长稳定性不断增强,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每增加1000美元所用的时间不断缩短。从总体上可以判断的是,只要国内外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湖南GDP总量仍然有望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一方面与湖南处于经济起飞后期的发展阶段相关,更与湖南具有的四大潜在优势(以新兴产业为特征的产业储备优势、以自主创新为先导的技术储备优势、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的人才储备优势、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制度优势)密切相连,仍然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由湖南发展的现实基础所决定,在经济高位运行中潜在风险不仅存在,甚至还会有所扩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未缓和,在某种意义上,近年的快速发展还加剧了结构性失衡,尤其是需求结构,投资需求拉动“一马当先”,呈“奔马”之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而消费、出口则相对逊色,有“瘦马”、“弱马”之虞。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在不少地方仍是粗放式增长,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的增加,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科技投入更是相对不足。三是资源、环境因素的刚性约束加剧,资源环境的压力将开始成为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入中期加速的新成长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难度加大。根据国际经验,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下降到5%以下,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市化水平超过50%,标志着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从湖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这三大结构的主要指标来看,都进入到结构转换加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结构高级化特征将明显强化,如第二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更加明显;工业化成熟期的特点日渐明显,首先是重工业加快发展,其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渐成规模;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并在第二产业推动下继续攀升。但在这一阶段,结构转型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其中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矛盾突出。湖南第二产业虽然迅速提升,主导地位得以巩固,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2008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7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第1位;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第5位;第三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从工业结构来看,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高,2008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9.9%,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不仅增加了资源供给压力,更为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现代服务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高,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有待于进一步升级。从城乡结构看,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任务艰巨。2008年,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76.3%,比2000年提高18.1个百分点,但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较大。据2008年小康指标测算数据看,目标实现不理想的指标主要是社会和谐类、文化教育类、资源环境类等,其中人均GDP、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三项指标尚未过45%。从区域来看,长株潭及京广沿线地区实现程度要比湘西部地区好,城市比农村好。由此不难看出,在湖南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阶段,最大的难题还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这是湖南非均衡发展中的长期的和突出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结构转型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要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要消除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壁垒,还要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户籍等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湖南小康社会建设有着无可置疑的影响。

    此文系湖南社会科学院副巡视员方向新研究员主持的2010年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湖南进入“快车道”后又好又快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执笔人:方向新、肖卫、陆福兴。原载《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