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卓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沙湾的两股理性力量及人物群像图——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社会觉察力分析

卓今,文学博士。现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艺理论学科带头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第十一、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会长,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文艺家。湖南省政协第十三届委员。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译著3部。代表作有《公共阐释与文学经典化研究》《残雪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其中重点项目1 项)、省部级社科基金等各类课题10余项。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各类转载20余篇次。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五届毛泽东文学奖(文学理论类),第二届(2020年度)、第三届(2021年度)湖南文艺评论优秀文章奖。


内容提要

20世纪上半叶的沙湾村,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动荡中,进来两股新的理性力量,它们冲击着原有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结构。一股理性力量是以留日知识分子扬卿为代表的新知识、新技术;另一股理性力量是以共产党员齐峰为代表的新观念、新制度。两股力量合力推进沙湾的改变。在不合常理的地租、赋税、徭役、杂捐的无休止折腾中,温柔敦厚的沙湾人也表现出激进的一面。这两种力量的结构也代表了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形,沙湾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蜕变的,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饱满的人物,诗意化结构对人物塑造是一种挑战,小说刻意不突出人物戏剧化的人生,而是通过平凡普通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塑造人物。

关键词

王跃文    《家山》   人物塑造    理性力量


《家山》的冲突与和解不是建立在沙湾村内部,而是建立在每个人自身,以及每个人与沙湾外部即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之上的。沙湾有完整的家谱体系,人们在这个体系中位置很清晰,以严密的人伦关系为底层逻辑,各种类型的人物成长过程都以沙湾人的视角展开,仁、义、礼、智、信的评价标准始终是有效的。千百年来,沙湾人随着历史的步伐,被既定的制度推动着前行,从未想过作出选择,实际上也没有选择的权利。沙湾的男人们的责任和梦想就是在家谱中留下一个名字,死后在祠堂留下一个牌位,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享受人生,将有限的个人权限发挥到极大。《家山》中沙湾地处南方丘陵地带冲积平原,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沙湾人整体看起来过着诗意田园般的生活,整部小说弥漫着优雅散淡的氛围,作家也有意用田园美学掩盖某种真相。1927—1949年正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转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关键节点上,也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最为动荡的年代,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沙湾村人也不得不卷入时代的巨大动荡之中,不得不脱离原先的位置重新定义人生。在《家山》中,作家用心塑造了扬卿、佑德公、齐峰、有喜、桃香、一贞、史瑞萍、劭夫等众多人物。作家撇开外貌勾画,通过人物言行、内心世界、外部评价,形成饱满生动的形象,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典型性与历史性意义。

内容详见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4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原刊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