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所

一、历史沿革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76年设立的鲁迅研究组;1978年11月鲁迅研究组改为文学研究室;1984年7月文学研究室正式改名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目前,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副所长王瑞瑞。文学研究所现有人员1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11人,助理研究员7人。文学研究所下设2个研究团队,分别是湖南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与新媒介文化研究。

二、学科特色

文学研究所多年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研究,如胡光凡、李华盛对周立波的研究,陈书良在六朝文学、郑板桥方面的研究,吴慧颖在数文化方面的研究,周颂喜在古代诗歌理论批评方面的研究,赵志凡在佛像美学方面的研究,谭桂林在文学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吴康在古代神话、现代文学方面的研究,胡良桂在当代长篇小说理论及先进文化方面的研究,卓今在文艺理论(阐释学、叙事学)、当代作家韩少功、残雪及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任理德在新闻理论和传媒文化方面的研究,廖承良在诗词欣赏方面的研究,毛炳汉在毛泽东家族文化和屈原、杜甫及湖南作家作品方面的研究,彭崇伟在唐代文学、王船山诗词方面的研究,吴正锋在沈从文、孙健忠和民族文学方面的研究,赵飞在当代诗歌方面的研究,刘师健在中国古代散文方面的研究,王瑞瑞在科幻小说方面的研究,罗山在孝文化方面的研究等,在全国或省内相关领域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主要成果

文学研究所的科研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好评、产生广泛影响的,先后有胡光凡、李华盛的“周立波研究”,陈书良主持的《湖南文学史》,胡良桂主持的《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卓今主持“湖南文学蓝皮书”、德雅村文学荟等方面都产生一定影响。

《湖南文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分古代卷、现代卷、当代卷3部,共100多万字,由陈书良主编,赵志凡、吴康、胡良桂任副主编,另有撰写人员周颂喜、廖承良、毛炳汉等,此书历时三年完成,是全国第一部省区文学通史,开省级地方文学史撰写的先河。《湖南文学史》在叙述湖南文学的发展历程、评骘名家名作、探索嬗变规律、揭示未来走向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既突出了地方特色,又梳理了湖南文化的流派和继承关系,并对乡土文献与地方史料作了详细的介绍,受到全国同行的赞誉,各地纷纷借鉴仿效,出现了多省编写地方文学史热。

《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是另一部影响很大的集体著作。该丛书从2003年开始筹备,2005年正式撰写,2008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文选德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朱有志担任顾问,文学研究所原所长胡良桂任主编。该丛书(第一辑)《彭燕郊评传》由刘长华撰写,谭桂林审定;《谭谈评传》由朱平珍、余三定撰写;《孙健忠评传》由吴正锋、毛炳汉分工撰写;《残雪评传》由卓今撰写。丛书在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将作家及其作品推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同时也扩大了研究人员在学术界的影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创作与评论》等报刊刊发26篇评论文章,为研究湖南文学、宣传湖南作家,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5月,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出版座谈会,在长沙举行。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的出版,给予充分肯定。

《湖南文学蓝皮书》是从2014年开始启动的编著项目,由湖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湘学研究院联合编著,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湖南文学蓝皮书”旨在总结每年湖南文学创作与研究情况,分析评价湖南文学现象和作品,共有分体概述、力作评说、媒介览胜、市州文情、成果总汇五大板块。蓝皮书有利于文学创作者、研究者、爱好者更好地了解湖南文学和文坛,是推广湖南文学,繁荣文学创作和研究,打造“文学湘军”品牌的湖南文学年度总结力作。该蓝皮书每年出版一部,至今已连续出版2014、2015、2016共3部。

由胡光凡主编的文学评论集《情、真、美一一湖南文学作品评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文学评论集,文学界和理论界给予高度评价;由卓今撰写的《残雪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卓今因此成为国内研究残雪的重要专家,该书荣获第五届毛泽东文学奖;吴正锋撰写的《沈从文小说艺术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被学术界称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沈从文小说艺术的专著。

此外,《屈原与中国和世界文化》、《历代楹联鉴赏辞典》、《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分册)、《鹿呜丛书》等集体项目也颇有影响。

该所研究人员历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含合著)中,较为重要的有:

胡光凡:《周立波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现代作家评传•周立波》(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当代湖南文艺评论家选集——胡光凡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另,胡光凡与李华盛(原副所长)发表《周立波传略》(《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2期连载),出版《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初版),编选校注《周立波选集•文学论文》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和《周立波三十年代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l984年版)。胡光凡还与赵志凡合著《中国佛像巡礼》(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陈书良:《郑板桥诗词颉英》(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小品文史》(合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郑板桥评传》(巴蜀书社1989年版),《六朝如梦鸟空啼》(岳麓书社2000年版)。

胡良桂:《史诗艺术与建构模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史诗特性与审美观照》(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当代湖南文艺评论家选集——胡良桂卷》(湖南文艺出版1999年版),《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新湖南文学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楚文学的现代回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赵志凡:《中国历代咏物诗选注》(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南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合著,黄山书社1990年版)。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岳麓书社1995年版),《丘吉尔》(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反腐败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文艺学当代形态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社会主义文艺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康:《中国古代梦幻》(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大观》(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文学时代》(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此外,翻译艺术学术著作计有:[美]马丁•杰:《阿道尔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瑞士]荣格:《心理类型学》(合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美]奥弗莱厄蒂:《印度梦幻世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8年版)。

廖承良:《鹿鸣丛书•苏门四学士》(选注)(岳麓书社1998年版),《廖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民诗逸赏》(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绝妙好词校注》(岳麓书社2005年版)。

卓今:《残雪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残雪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风景的轮回》(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马语者》(译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先吻我》(译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地狱之城》(译著)(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

任理德:《应用新闻评论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新闻传媒文化探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神圣的爱》(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城市建筑文化》(主编之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彭崇伟:《王船山编年笺注》(彭靖编撰、彭崇伟整理)(岳麓书社2004年版),《王船山先生南岳诗文事略》(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毛炳汉:《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困惑帝王师——杨度别传》(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毛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华毛氏通书》(吉林电子出版社2008年版),《文学思辨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吴正锋:《沈从文小说艺术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孙健忠评传》(合著,第一作者)(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及A类报刊的论文:

胡光凡:《革命现实主义的灿漫山花——周立波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文学评论》1981年第4期),《写出色彩来,写出情调来——评古华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胡光凡、周颂喜:《红旗猎猎向井冈——评电视连续剧

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在三十年代的一个笔名和几篇散文》(《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胡良桂:《先进文化与世界眼光》(《光明日报》2002年7月18日),《先进文化与现代人格建设》(《人民日报》2002年8月18日),《晚清政坛上的精魂——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论》(《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呼唤贴近群众的文学》(《人民日报》2004年7月20日),《创新文学的精神空间》(《人民日报》2006年7月20日),《理想精神与和谐思维》(《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直面现实与审美超越》(《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以人为本:文学的价值取向》(《人民日报》2009年7月24日);《文学原创与中国声音》(《人民日报》2010年5月11日)。

谭桂林:《田汉研究商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3期),《论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反思品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1期),《论鲁迅对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历史贡献(上、下)》(《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9期),《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

吴慧颖:《“情感思维之说”难以成立》(《求索》198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4期全文转载),《句首“那么”的词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毛泽东对文学接受理论的重大贡献》(《文艺研究》1992年第4期)。

吴康:《论“五四”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逻辑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4期),《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总体批评模式》(《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卓今:《农村小康村的文化解读》(《光明日报》2009年4月14日),《穿透历史的笔锋》(《人民日报》2009年9月22日),《地域文化的变迁与赓续——谈谈湘西文学》(《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2日),《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生命写就家国传奇——评长篇小说〈寻亲〉》(《人民日报》2011年8月23日),《永不枯竭的故乡思维》(《光明日报》2013年9月17日),《“超文体写作”的意义——以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为例》(《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对话“骏马奖”评委》(《人民日报》2016年8月5日)。《专业批评的批评》,(《人民日报》2015年9月1日)。《站在不远处看待危险的自身》(《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毛炳汉:《屈原故乡很可能在湖南汉寿》(《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车6月1日)。

吴正锋:《孙健忠: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看虹摘星录及七色魇爱欲书写的再探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3期),《论沈从文对湘西民族命运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论沈从文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民族文学研究》2012第1期)。

傅异星:《在传统中浸润与挣扎——论贾平凹的小说》(《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本土经验与文学的世界性》(《人民日报》2011年1月28日)

赵飞:《论张枣“言志”合一的诗歌写作向度》(《江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4期现当代文学版全文转载)。

课 题:

集体项目:“周立波研究”为全国文学学科1978—1985年研究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湖南文学史》被列入湖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湖南文学蓝皮书》,2014年至今每年一部。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卓今主持的《残雪研究》,邓田田主持的《“晚书”与

省社科基金课题:胡良桂主持的《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经济化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研究》、《当代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创新研究》,毛炳汉主持的《探源与反思——毛泽东文艺思想新研究》,吴正锋主持的《沈从文创作的艺术价值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现代湘籍作家对湘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等。

获奖情况:

集体项目:

《湖南文学史》、《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文学研究所2004年被评为省委宣传部“三创一争”先进单位。

个人项目:

胡光凡的《周立波评传》获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优秀成果表彰奖、中国新文学学会“云冈杯”文学奖、首届全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他的论文《革命现实主义的烂漫山花——周立波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获省首届文艺创作奖中的理论奖;《解放区作家和外国文学》获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优秀奖;《“雅俗共赏”辩》获首届全国通俗文艺中篇优秀论文三等奖。他主编的《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湖南卷》,获第二届全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优秀奖成果二等奖。陈书良整理的《曾国藩全集•读书录》获新闻出版总署二等奖。胡良桂的《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吴慧颖的《中国数文化》获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他参与编写的《反腐败论》获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周颂喜的评论《新的主题,新的形象——读短篇小说

文学研究所前三任所长:胡光凡、陈书良、胡良桂,因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突出贡献,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所长卓今因工作业绩突出,2013年获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11年被评为省直机关“巾帼建功标兵”。

四、学术交流

文学研究所始终保持与学界的紧密联系,关注和介入前沿理论动态,经常举办和积极参与筹划全国性学术会议与交流,其中规模较大、最具影响的有:1982年先后在长沙、南岳召开的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讨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1986年在益阳、长沙召开的首次周立波学术讨论会;1988年5月在平江召开的“杜甫在湖湘”学术讨论会;1991年在大庸(现张家界市)召开的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1998年在长沙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暨《湖南文学史》出版新闻发布会;2009年卓今赴日本进行残雪研究学术交流,并在日本文理学部讲学;2011年与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杂志社合作举办“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学术会议;2013年与海南省文联合作举办“韩少功长篇新作《日夜书》研讨会”等。2015年举办“残雪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9月开办“德雅村文学沙龙”第1期“我看《革命后记》”,此栏目自第2期开始更名为“德雅村文学荟”,现已经举办了6期,今后将作为长期性的文学学术论坛,研究和探讨文学动态。

附录历任文学研究所领导

1976年鲁迅研究组负责人为周健明(著名作家,后调省文联任副主席);

1978年11月文学研究室负责人为李莎青和胡光凡(李莎青后调湖南省委党校任副校长);

1984年7月文学研究所所长为胡光凡,副所长为李华盛、陈书良;

1994年10月8日陈书良继任所长,赵志凡任副所长;

2002年5月,陈书良调湖南商学院工作,由胡良桂主持文学研究所工作并任所长,任理德2004年为副所长,2008年10月卸任,卓今接任副所长;

2013年8月,胡良桂退休,卓今主持文学研究所工作;

2013年12月,卓今担任所长至今。

2014年刘维任副所长,

2016年吴正锋任副所长,

2017年何纯任副所长,

2019年周丽任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