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曹普华《中国社会科学报》:着力培养造就大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这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8年,哲学社会科学界率先发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此拉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推出了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储备性的高质量重大成果。因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造就大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培元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要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是守正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然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我们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积极回应的时代课题。因此,应当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

三是育才用才,建设理论研究精品工程和智库平台。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力争产出更多科研精品、传世之作。努力理顺高端智库发展体制,发挥智库平台引导作用,在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

四是唯才是举,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天地间,人为贵。我们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只有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才能最大程度释放人才的内在潜能,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首先,规范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岗位聘用制度;其次,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再次,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培根铸魂,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切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23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