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8

张利文博士谈“佛教演变——从印度到中国”

 

张利文博士谈“佛教演变——从印度到中国”(图1)

917上午,由培训办、哲学所主办的“博士论坛”在中层干部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方向新副巡视员主持。社会学所刘新荣副所长、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斌博士、哲学所傅秋涛博士等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本次论坛由张利文博士主讲,他通过佛陀释迦牟尼的修行和悟道历史,阐释了原始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化佛教的部分问题。

张利文博士谈“佛教演变——从印度到中国”(图2)

张利文博士指出,佛教产生于印度沙门思潮背景下。释迦摩尼创立的佛教反对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也反对了异端苦行。他虽出身王族,但是力求众生平等,因而他创立的佛教面向大众,否定了婆罗门的祭祀特权。同时与崇尚苦行的沙门僧侣不同,释迦牟尼主张中道行,以因缘观待人生苦集灭道,觉悟成佛。原始佛教思考的是人生问题,较少涉及形而上的构建。形上化、哲理化的增强是佛陀灭度后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中国的大乘佛教是这一佛教思想演变的进一步延续,明清之后中国佛教对中道思想的理解更多地糅入了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因素。

张利文博士谈“佛教演变——从印度到中国”(图3)

张利文博士从佛陀出身的时代背景,讲到佛陀尼连禅河畔沐浴放弃苦行,然后在优楼频罗菩提树下证悟成佛,鹿野苑初转法轮,最后拘尸那罗双林树下灭度的种种历程,解释了原始佛教关于苦集灭道四谛、八正道、以及万法有生必有灭的中道观的原初意义,也讲到了佛教允许女性出家的时代精神。

报告结束后,与会科研人员与博士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博士就“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当今世界佛教传播现状”、“原始佛教与中国化了的佛教的异同”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并就民间社会存在的一些误解作了一定的辨析。

方向新副巡视员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并充分肯定了博士的报告,欢迎博士在适当的时候就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现状再作一次深入报告(宋春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