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2

陈英博士在“博士论坛”上探讨“妇女解放的漫长革命”

    3月29日上午9点半,由院培训办、团委、哲学所主办的“博士论坛”在中层干部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方向新副巡视员主持,哲学所所长邹智贤、副所长唐光斌和我院30多位青年研究人员一同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由哲学所陈英博士主讲,题目是“妇女解放的漫长革命”。陈英博士对女性主义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已经出版专著《女性视界:女性主义哲学的兴起》。陈博士结合多年研究经历,从中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性别问题及其理论思考等四个方面,对妇女解放问题展开了分析。
    陈博士首先追溯了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历程。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涌现有三波浪潮,第一浪潮是17世纪晚期至20世纪60年代,主要呈现为中产阶级妇女为争取平等教育权、投票权、财产权、就业权等权力平等为目标的自由主义政治运动;第二浪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发现性别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从而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系统地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及其形成原因,并因其政治立场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第三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属于新生代女性主义,且有后现代主义与学院化理论研究倾向。中国妇女运动兴起于近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维新运动时期以“保国强种”为目的的“兴女学、废缠足”运动,培养了一批女性人才;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包括以争取妇女参政权议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妇女运动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女性主义运动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新一波女性运动浪潮,这一浪潮更主要的呈现为引入西方社会性别范畴对中国现实性别问题进行的理论思考及其政策探讨。
    陈博士随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系统的妇女解放理论体系,但是性别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以及性别关系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社会关系,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不容抛却的一个部分,而妇女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衡量尺度,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探讨人类解放的历程中不能忽视妇女解放。关于妇女与妇女解放的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倍倍儿等经典作家中都有所论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的观点:其一,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最终根源;其二,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就是要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其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共同途径。
    陈博士接着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发展。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父权制制度的相互关系,以及女性主义如何能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中获得对父权制批判的方法论启示;其二是结合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其它社会制度的相互融合关系;其三是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分工范畴,分析劳动的性别分工,以及家务劳动、生育劳动等女性劳动领域中的异化问题;其四是女性主义立场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认识论发展。
     最后,陈博士提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进入了后父权制国家吗?有必要再论妇女解放吗?”这一问题,并对我国现阶段的妇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博士指出,中国现当代社会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发生转折性历史变化;第二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后,女性在思想解放中形成自我意识,“男女不一样”取代“男女一样”。陈博士认为,当前社会转型期需要关注的几个性别问题包括:传统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性别劳动分工、社会性别分层、性与女性的商品化。事实上,当代社会转型对妇女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在形成新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之时也为妇女发展提供了条件,包括:身份变迁开启发对女性意识与性别意识的多维视角;竞争选择机制给妇女个人发展提供了一定机会;市场经济行为中贯彻的自由、平等理念结合妇女在市场生产行为中相对的劣势地位则可能在妇女内部产生群体意识。如果说妇女的彻底解放即不受到任何意义上的压迫尚未具备充裕的物质基础,那么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性别解放具有更现实的实现条件。总之,妇女解放仍然是漫长的革命。
    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起了全体参会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哲学所邹智贤所长、唐光斌副所长、宋春艳博士,图书馆李斌副馆长、历史所马延伟博士等针对报告提出了相关问题。方向新副巡视员对报告作了点评,指出妇女解放运动任重道远,男女平等无论是作为理论问题还是现实问题,其中均有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年内我院可针对男女平等问题再举行一次专门的学术沙龙,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宋春艳供稿)
陈英博士在“博士论坛”上探讨“妇女解放的漫长革命”(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