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6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图1)
    11月1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来我院做了题为“建设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学术报告。我院院长朱有志教授,副院长罗波阳研究员,副巡视员方向新研究员以及全院干部职工参加报告会。莅临我院参加报告会的外单位领导和嘉宾有: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刘怀德,长沙市发改委副主任胡圣国,中共宜章县县委书记欧阳锋,宜章县住建局局长谭小明,吉首市政府市长助理李慎秋,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副总经理刘光华,大汉集团副总裁付木林,大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拓展总监刘红峰,富基实业集团公司行政助理詹芳,株洲住建局蔡江。报告会由我院副院长罗波阳研究员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图2)
    左学金研究员从我国人口变动趋势,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些问题,建设紧凑型城市的思想和实践,建设紧凑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几点建议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规划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他指出,我国人口正经历负增长和老龄化变动趋势。这个变化的特征包括低生育率、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对城乡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产生显著影响。我国人口城市化趋势是人口继续从农村-城市,中西部-东部迁移和集聚。在人口向东部沿海的集聚的同时,中西部部分城市群成为区域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
    左学金研究员针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些问题明确指出,低密度开发不符合我国人均土地面积有限,耕地资源稀缺这样一个基本国情,造成土地产出率低下。我国城市已成为大马路、大广场、大(公共)建筑最集中的国家。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和大学园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这些工业园区普遍建筑容积率很低,造成土地资源的非有效利用。城市郊区建设了大量低密度住宅,主要用于满足投资需要和用于周末及节假日度假需要,而不能用于日常居住需要。“上班族”难以在郊区居住,中心城区人口难以向郊区疏散,增加了中心城区的住房困难,并以上海城市的现状为例进行了佐证。为此,左学金研究员提出了建设“紧凑型城市”的思想。他指出,紧凑型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公共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和商业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针对有人质疑“提高容积率会不会使城市变得更挤?”的问题,他指出,有两种不同发展阶段的高容积率:较低发展阶段的高容积率(如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造成密而拥挤和宜居性差,而较高发展阶段的高容积率(如曼哈顿和香港)则可以做到密而不挤,较高的密度反而使这些城市能更有效地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和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像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和我国的香港,容积率和人口密度都非常高,但它们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交通状况远好于北京和上海就是最好的说明。
    最后,左学金研究员就如何建设紧凑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出了“混合功能开发”的观点。他指出,应该鼓励混合功能开发,如金融区应该有与商务活动配套的餐饮、文化、快递等服务;在居住区应该有中小学、医院,餐饮,商业网点、社区文化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等。对于新型紧凑绿色城市规划要点,他强调:一是试点城市重视城市的总体布局,而不是重视局部规划而忽视总体规划;二是,试点城市应重视城市的主要功能分区,但同时重视为主要功能服务的其他配套功能,以及重视主要功能区的布局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三是,试点城市将努力提供一个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在节约资源环境的前提下,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他提出试点城市空间布局可采用环状城市、八卦城、带状城市、带状城市的不同变形、多中心立体城市等多种形式。
    左学金研究员的报告受到了全体听众的热烈欢迎。罗波阳副院长高度评价了此次报告,认为左学金研究员的报告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具有创造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对于湖南加快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以及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规划提供了借鉴的思路。(宣传科)
    附:左学金,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我国21世纪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对策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政协十一届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1989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学术专长为人口经济学、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及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图3)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