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2

我院举办“古文献的汉译英”知识讲座

 

119日,培训办和外事办在中层干部会议室联合举办“古文献的汉译英”知识讲座,由历史所马延炜博士主讲,历史所副所长郭钦、图书馆副馆长李斌以及20多位中青年科研人员参加。讲座由经济所吴志国博士主持。

我院举办“古文献的汉译英”知识讲座(图1)

我院举办“古文献的汉译英”知识讲座(图2)

马延炜博士从古文献汉译英的必要性讲起。她说,文明成果的对话与互相借鉴、学术交流的增加均需要中文古文献汉译英。对于中文古文献汉译英的历史,马延炜博士作了简要介绍。她说,英译中国古籍最早且最具权威的译者是英国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 - 1897)。他从1858年开始翻译中国典籍直至去世,历时近40载。他的多卷集《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左传》。此外,他还英译了其他典籍。其他著名的外国汉学家有赫伯特• A•翟理斯(Herbert A. Giles)、亚瑟韦利(Arthur Waley)、莱昂内尔贾尔斯(Lionel Giles)、塞姆• B•格里菲斯(Samuel B.Griffith)、伯顿沃森 (Burton Watson)、大卫霍克斯 (David Hawkes)等数十人之多。此外,醉心于古籍西传的海内外中国学者有辜鸿铭、林语堂、刘师舜、柳无忌、刘殿爵、初大告、杨宪益、许渊冲等数十人。他们的译作涉及诸子百家、诗词散文、寓言小说,等等。例如司马迁的《史记》(Records of the Historian)、班固的《汉书》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王充的《论衡》(Discourse Weighed in the Balance)、刘勰的《文心雕龙》(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司马光的《资治通鉴》(History as a Mirror)以及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的诗词散文,都有人英译。

对于古文化汉译英的难度,她认为,将一种现代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现代语言,已经很难,而要将一种古代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无疑是难上加难。具体而言,中文古文献汉译英至少存在三个难点,一是译语中无对等词,二是古文词汇的多义和歧义,三是古今、通假和词能消长,这些困难要求翻译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基础,还要发挥创造性,尽量准确无误。

关于无对等词的翻译,马博士建议尽量用约定俗成的译法。她给出了一些例子,比如谥号用posthumous title,大学士是scholarsgrand secretary,司空是Great Minister of Public Works 军机处是The Grand Council,内阁是cabinet,有时候也要灵活处理,比如对古人的字、号。

马博士通过古汉语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道”的汉译英,讲解了古汉语一词多义的处理。比如,《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成“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 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而《论语》中的“邦有道”翻译成“When the country were well –governed”,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译成“The ways of men are conditioned by those of earth. The ways of earth ,by those of heaven. The ways of heaven by those of Tao ,and the ways of Tao by the Self - so.

最后,马博士给出了一些常见的中文古籍名称的英译。比如《大学》:The Great Learning,《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论语》:The Analects of the Confucius,《孟子》:The Works of Mencius,《诗经》:Book of Songs,《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她并告知一些汉学家著作是古文献汉译英的重要线索。

大家不仅兴致勃勃地听完了整个讲座,还深切感受到古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系统所杨顺顺希望增加中国古代官职的讲座。图书馆杨斌推荐已经出版的古文献常用词的英译小册子。胡守勇博士说,古文献的汉译英要是能把中华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就更好了。历史所副所长郭钦说,古文献的汉译英难度太大,通常追求翻译的“信、达、雅”,当这三个要求不能全达到时,不妨先求准确。因此,马博士的讲座更多地是给大家提供一些线索。

主持人吴志国博士最后作了小结。他说,古文献汉译英不仅需要古文和英文基础好,还需要良好的英文专有词汇积累。所以,今天这个讲座的难度很大,而马博士的知识讲座很精彩,感谢她的精心准备。今天大家的兴致这么高,有点出乎意料,说明大家的文化自觉性很高,都认识到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增强,仅仅靠经济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要增强文化软实力,而中华文化要走出去,第一关就是语言关,除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文、学习中文外,还要做好古文献的英译工作,这是一个战略的两个方面。此外,作为省级社科院,当国际友人来访的时候,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就是在充当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如果英文知识丰富一些,这个传播的能量与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吴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