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由院培训办、团委、工经所主办的“青年论坛”在中层干部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方向新副巡视员主持,工经所所长郭勇、院培训办常务副主任李瑞梅、院团委书记李晖和我院20多位青年研究人员一同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由工经所郑自立博士主讲,题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问题探析”。郑博士根据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作出新的探索,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路径的涵义及特征、隐路径的生成机理、演化机理、构建途径、隐路径与显路径的融合创新等五个方面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进行了重点讲解。
郑博士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其内涵可以从内容维度、客体维度和过程维度三方面来理解。内容维度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客体维度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指向全体社会民众。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青少年更是重点指向。过程维度是指“大众化”(自下而上)和“化大众”(自上而下)的有机统一。
郑博士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路径出现实践困境,如党员干部的信仰迷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等,从表面来看,这是由于大众化的内容与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自身利益不对接,造成了内容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处于不能链接的断裂状态,没有激发和培养主体认知情感的土壤和环境;从本质上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属于价值活动范畴,是在价值关系中进行、受价值关系制约的活动,其大众化过程具有鲜明的价值性特征。而在信念接受等价值活动中,受众的内隐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路径探索变得必要和紧迫。
郑博士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是指各种不能为大众所直接感知、觉察和预测的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及活动过程;具有目的隐秘、方式间接、非程序性等特点;具体包括活动引导路径、制度规范路径、价值引领路径、典型示范路径、心理感召路径等。郑博士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的生成条件包括:权力监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生成的政治基础。文化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生成的催化试剂。心理烘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生成的微观土壤。而隐性的信息传递往往能规避受众的抵制情绪和逆反心理,使主客体良好互动,传播效果较佳。人们的这种接受心理为隐路径的生成提供了微观土壤。郑博士通过生态系统理论、协同论、自组织理论、伺服原理等理论了阐释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的演化机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路径”系统看作是一类生态系统。那么它的生成和发展机理当服从协同进化、循环再生、有效极限等生态系统生成发展定律。
郑博士认为,在隐路径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息呈现的方式是隐含、伴随在特定的活动背后的,间接的。因此,这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主要是通过信息的暗示和主体的心理需要(无意识)发挥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隐路径对不同的人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它不仅随着话题和建议的来源而变化,而且会随着不同时期大脑的条件状况而变化”。郑博士提出,对于隐路径的构建,就学校维度而言,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设置渗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息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二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隐性课程。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就社会维度而言,主要是利用大众传媒、公共设施、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强化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接受和内化。在隐路径与显路径融合创新方面,郑博士以高校为例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第二,其他专业教学活动中的融合。第三,学术性活动中的融合。其中,着重对专业课教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专业课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教育的有机结合。二是要充分挖掘专业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专业课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教育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充分挖掘教师身上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专业课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一论体系普及教育的有机结合。
工经所所长郭勇、政治所的何绍辉博士、工经所宋春艳博士分别对郑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何博士认为,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的蔓延和大众素质提高,有人认为国家权力在后退,社会权力在扩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提出挑战,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路径探索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有效性。宋博士建议郑博士将该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可以采用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的理论进行探索。工经所所长郭勇在对郑博士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指出,在大众在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多样化中,需要有基于现实的价值规范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变得十分有意义,而隐路径的探索非常具有新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最后,方向新副巡视员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他说,此次论坛探讨的问题很有意义,也很有启发性。因为以往的研究多侧重显路径;我们在文化传播上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注重隐路径。同时,此次论坛所探讨的题目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如与国家的治理等结合起来探讨,意义会更大。他感谢工经所领导和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并希望论坛越办越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宋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