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6

中国文学精神的当代建构

     2011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良桂的《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该著运用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基本形态、理论渊源与哲学基础、外部条件与未来走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是中国文学主流研究的重要突破与扬弃,是中国文学精神的当代建构,对中国文学主流的健康发展和当代文艺理论的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它既充满深邃的哲理思辨,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党性原则,既是一种深切的社会文化透视,又是一种深沉的生命感知,是智慧与激情的结晶,富于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该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敏锐的历史意识与学术眼光。近年来,我们党在思想文化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在指导思想上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进行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新农村建设。对此,作者与时代保持紧密的联系,以敏锐的历史意识,发现和捕捉现实中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新课题,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给予科学指导和科学阐释,并从中概括抽象出新的理论,得出新的结论,其不少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当下文学主流理论。譬如作者在《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农民形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时代已经在孕育着现代式“新型农民”的精神心理,需要我们作家以睿智的眼光去对他们进行发掘,发掘他们处于变化成长中的、不断滋长新型农民元素的各式各样的精神因素,发掘他们的开拓精神、科学头脑、市场意识等,但从目前创作现象来看,现代式的“新型农民形象”却表现得较少或者浅尝辄止。接着作者全面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应该说这种论断是十分敏锐的,论述也是十分充分的。此外,作者在《先进文化与世界眼光》一文中指出:“先进文化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他在《以人为本:文学的价值取向》一文中指出:“以人为本文艺观的核心,就是我国当下文学价值取向的灵魂和指针”等等,这些论断都充满了真知灼见,对当前中国文学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作者一方面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熟悉和精通,以及他的坚强的党性使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动摇;另一方面他又与时俱进,勇于研究新情况,解答新问题,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理论勇气。

  二、宏阔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知识含量。该著系统地研究了先进文化的历史缘起,理论渊源,发展轨迹与哲学基础;阐释了文学的价值功能,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分析了文学精神的当代历程,新人文精神的走向以及新时期文学精神的缺失;揭示了世界文学背景下的中国文学选择,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转型与发展,现代性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灵魂的重铸,具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宏大的理论框架。作者在进行历史反思和现实考察时,每每能联系古今中外文学史实与文学理论,旁征博引,显示出较为渊博的知识,能给人以教益和启示。此外,该著在作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同时,又特别注意对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和微观剖析,这样便避免了空对空的议论,从而落到实处。特别是作者曾经参加了几届茅盾文学奖的初评,大量的文体阅读使他对当代作品具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在论述过程中,他能够将文本细读与现代前沿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论文便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在当代长篇小说的研究(包括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当代长篇现实小说、当代长篇乡土小说等)中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该著正确理解和勇敢捍卫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直气壮并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新成果来分析阐释中国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弘扬先进文化,发扬理想精神,与文化思想上的种种不良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为此,该著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作者坚守人文理想,勇于承担批评家的责任与使命,直面现实,对当今文学的精神缺失进行批评。他认为当下不少文学创作出现道德滑坡、精神虚无,缺乏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和审美超越,而是受市场经济和种种腐朽思想的影响,消费性、实用性,乃至感官刺激性占上风,其实质是割断了文学与社会生活本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致使其文化内涵日趋稀薄。作者对不良的文化现象的批判与解剖,可以说是剔肌析骨的。如何建设新文艺,他呼唤贴近群众的文学,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充分展示当代新人、当代英雄的崇高精神与伟大理想,引导人们精神向上,从而肩负起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这些论述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表现了一位正直的理论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深重的忧患意识。

  四、充沛的气势与颇具文采的语言。《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作为理论著作,注重逻辑的、抽象的社会文化之“思”,能够给人以理论的说服,但是该著并不是枯燥的教条和乏味的理论演绎,而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充溢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空灵飞动,深沉炽热,表现出一种充沛的气势。作者往往站在一种道德和理论的制高点,或是坚定而热烈地肯定与赞颂一切真善美,或是义无反顾地否定与驳斥一切假丑恶,真正将哲理之思、赤子之情与辞章之美三者统一起来。譬如作者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转型与发展》一文中,一连用了5个“既……又……”排比句式论述中国新文学充满悖论和张力的“现代性”情结,这样便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加强了论辩的说服力。该著语言凝练、丰赡、辞达意畅,颇具文采,但是其风格也不是单一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一些短小的论文,语言明快犀利,论文较长者,以凝重浑厚著称。

  总体来说,《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思辨精深,理论宏阔,材料丰赡,论证严密,结论融通,对中国文学精神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稍许不足,一些论述尚可以从更高的理论作进一步的挖掘,个别地方情感的不够节制妨碍了理性的思辨,然而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作者:吴正锋,该文摘自《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