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1

《光明日报》连续四访我院人才专家胡跃福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前后,《光明日报》先后四访我院人才专家胡跃福,随后《中国人事报》又作访问,内容涉及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人才强国、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青年知识分子健康等问题。
    在《光明日报》5月28日《十年,迈入人才强国行列》一文中,胡跃福研究员认为,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比人才规模快速扩张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至2008年,全国有两院院士1400多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000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8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7万余人。这一批领军人才与其他各类人才一道,为我国在2020年迈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打下了扎实基础。”关于我国与世界人才强国的差距,胡跃福认为:“人才资源总量、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例、人才贡献率等是衡量人才强国水平的核心指标。我国目前与世界人才发展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在于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人才贡献率不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等。资料显示,2005年日、德、法、韩、俄、加、意等7个国家每万名劳动者中平均拥有111名研发人员,而同期我国只拥有9名研发人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9%,而创新型国家则高达70%以上。”
    在《光明日报》5月21日《人才,中国制造的推手》一文中,胡跃福认为:“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型。”“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是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关键。”
    在《光明日报》5月19《凝聚富民强国的八方才俊》一文中,胡跃福认为,为筑巢引凤,“中组部等相关部门近些年就先后印发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关于在留学人才 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和《关于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有关入出境及居留便利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留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高度重视。从1988年设立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以来,累计资助也已近2亿元。从2002年起又专门设立了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资金,截至目前,先后有70位高层次留学人才获得一次性资助60万元。”
    在《光明日报》4月9日《敲响中青年知识分子健康警钟》一文中,胡跃福认为,“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对于那些有明显病症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完全可以通过医学筛查,用对症下药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对于这些高比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却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方式。”胡跃福表示,“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并不一定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知识水平成正比。有时甚至还成反比,对于个别中青年知识分子而言,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教授,但在身体锻炼和健康意识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学生水平,因为他们连锻炼的基本意识都没有。”胡跃福认为“身体跟机器原理类似,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科学化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风险。”
    在《中国人事报》6月4日《人才优先发展奏响强国乐章》一文中,胡跃福认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的根本要求是坚决革除‘见物不见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等陈旧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把人才优先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部署中。”关于“人才发展以用为本”新理念,胡跃福认为:“人才不是花瓶,人才不是摆设。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逻辑起点是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要求是为使用而培养,为使用而引进,在使用中培养,在使用中激励,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各类人才的巨大潜力与创造活力。”
    被此两报同期采访的学者分别有著名人才专家王通讯、沈荣华,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等。(科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