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1

新作速递 | 刘师健:《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

b59d41c40dd62001a9bc0a11303b73a.jpg

《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师健的最新成果,于2024年1月在中华书局出版,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研究”(项目编号:19FZWB070)的最终成果。

相对于雅驯的辞赋,笔记历来不受重视,有限的关注多集中在笔记的史料价值与文献整理上,未能给予其独立的文学视角的研究。《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即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宋代笔记的源流衍化,发展历程,文体属性,文体特征,影响与地位等文体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全书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宋前笔记发展概况”,考辨“笔记”的源流衍化。先秦时期,笔记依附于经史百家著述的整体系统之中,文体上、命名上、写法上均未独立出来。至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举“小说十五种”,强调它们“残丛小语”式的鲜明特点,其篇目颇具后世笔记文的雏型。魏晋南北朝时笔记出现了第一次繁荣的高潮,形成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派和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逸事派两大创作流派。继之,唐代历史的补逸、逸事、琐闻性笔记兴起,考辨性笔记的地位急遽上升。至宋代,宋祁始以“笔记”名书,笔记至此完成文体独立化的过程。

第二章“宋代笔记的发展分化”,考察笔记这一文体在宋代文化近世化进程中的分化、变革、发展情形。北宋笔记的发展,离不开“古文运动”,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大夫,主张文质并重,在创作上提倡 “平易”的文风,在此思潮的影响下,北宋士大夫开始注意笔记的文体性质, 不再以“道听途说”看待笔记,笔记的思想性、抒情性显著增强。靖康之变对于南宋笔记发展影响较深。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兴时期的笔记创作普遍较为质朴,笔记的“闲适”特征格外受到重视。宋代笔记创作的新变, 在根本上是宋代文化近世化、世俗化、平民化的反映。

 第三章“宋代笔记的成书与命名”,考察宋代笔记分类的基本类型以及命名的理论内涵。宋代笔记具有更浓厚的随意性和私人化特点,宋代笔记的作者对于见闻的记录和采集十分积极,显示出笔记与见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从口头到书面这种著述方式的重要性,笔记的著述方式由注重对口说传闻的记录,逐渐变为对口说传闻的记录和对书面文籍的抄录并重的局面。

第四章“宋代笔记的文体属性”,首先,考辨笔记在目录学各部类之间的流动情况,以此从中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宋人的笔记观念与内涵风貌。其次,辨析笔记与诗词、诗话词话、语录、话本等文体的关系,揭示宋代笔记“兼备众体”的体性特征。进而,考察宋代笔记的文体功能,揭示宋代笔记助谈与致用的散文文体属性。

第五章“宋代笔记的文体特征”,考察唐宋转型视域下宋代笔记文体特征的新变。揭示宋代笔记多托往事而避近闻,实录中见出作者的情感立场,说理倾向明显的叙事特征,体现出轻实用、重情趣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宋代笔记中的心境呈现”,以《归田录》《东坡志林》“石湖纪行三录”以及周密笔记四个个案,具体分析宋代笔记书写本心,反映现实的时代特质。

第七章“宋代笔记的影响与地位”,考察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定型以及对明清小品文创作的影响,揭示宋代笔记的特殊造诣及其在笔记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全书在宋代史料、笔记文献的梳理中,将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有着将笔记研究从传统的文献、史料研究引向文体本身研究的独特价值,也有着挣脱以往囿于小说的研究框架,建构宋代笔记文体体制研究体系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