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8

新作速递 | 马延炜:《晚清湖湘汉学研究》

8e1a9184850e64cf84edb9ef9caeb80.jpg

《晚清湖湘汉学研究》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博士马延炜的最新成果,于2023年12月出版于人民出版社;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湖湘汉学研究”(项目编号:14CZS025)的最终成果。

对于晚清湖湘汉学,学界一直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晚清时期,一贯以理学为本地学术宗尚的湖南,出现了一股以研究经史考订、训诂文字为特征的汉学学术风潮,并涌现出以周寿昌、王先谦、叶德辉、胡元仪等为代表的诸多著名学者,成为湘学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晚清湖湘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王先谦、叶德辉等几个著名人物上,对于中下层学者的研究十分缺乏,对晚清湖湘汉学的整体面貌并不清楚。对于汉学学术之所以在晚清湖南兴盛的原因,则笼统地归因于道光十三年(1833)粤人吴荣光任巡抚时所创立的湘水校经堂的提倡,较少关注湖湘学术本身的内因作用。对晚清湖湘汉学与晚清湖南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当时社会及历史进程的影响等问题也探索不多。《晚清湖湘汉学研究》即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晚清湖湘汉学兴起原因、发展历程、整体面目、成就得失、事功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晚清时期湖南汉学研究的兴起”。通过梳理清初以降湖南社会演变和学术变迁的历史过程,对湖南汉学的兴盛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鸦片战争之后汉学在湖南的异军突起,实际上是清初以来湖湘学术的另一面相——汉学逐渐发展,由隐到彰的结果,并与当时湖南地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更准确地说,晚清时期,汉学学术在湖南的崛起是内因主导下的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术界以往较为看重的“三吴汉学入湖湘”不过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第二章“晚清湖湘汉学之著述考”。通过对《(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民国)湖南通志·艺文志》《湘人著述表》等几部主要志书的考索,结合其他资料,对晚清时期湖南汉学著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勾勒出了晚清湖湘汉学的整体面貌。

第三章“晚清湖湘汉学的成就得失”。从经学、史学、诸子学三个方面对晚清时期湖南地方汉学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考察,认为相关研究不仅新见迭出,而且纠正了乾嘉时期相关研究的讹误之处,经湘籍汉学家所考订、校注的典籍,有不少成为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并成为后人从事相关研究的必备资料。同时,汉学研究在晚清湖南的兴盛,也拓展了清代汉学的地理空间,不仅推动了清代汉学的接续发展,也对其进行了总结。对这些成就,应给予充分肯定。但同时也要看到,晚清湖湘汉学也存在着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对一些问题疏于考证,在整理典籍的过程中有时未能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而这些问题又与晚清湖湘社会、湘地学术传统等密切相关。

第四章“冲突与调适:晚清湖湘汉学与晚清湖南学术”。研究了晚清湖湘汉学对湖湘学术的影响,分析了湘学内部的汉宋学术关系与今古文经学关系。指出晚清时期,汉学研究在湖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汉宋兼采的地方特色,汉学家们对今文经学中过激言论进行的批判,使得清朝末年湖南的汉学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守旧卫道的地方特点。

第五章“学问与事功之间:晚清湖湘汉学家与晚清社会”。以周寿昌、邹汉勋、罗汝怀、王先谦四人的事迹为切入点,研究了晚清湖南汉学家的经世活动,揭示了时代变局下学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全书研究分析了汉学学术在晚清湖南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多有新意,不仅有助于丰富湖南学术史研究的内容,加深对近代湖湘学术的了解,而且作为一个研究个案,也能够以点带面,为深化地域学术史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